本报8月17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1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我市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情况。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围绕一山一水,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达1407个,示范村比例为37.8%;入网“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发展;在泰山南天门及偏远山区增设法律服务站4个,公共法律服务惠及偏远山区;实施法律援助一体化受理机制,保障特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强三大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实体平台全面建成。我市建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个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8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722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了实体平台全覆盖。全市共聘请村法律顾问974人。同时,我市在公证处、律师事务所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在法院、看守所、检察院、监狱等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县(市、区)、乡镇(街道)实体平台实现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服务集中进驻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窗口功能。
网络平台功能完备。依托“泰好办”自助便民服务系统,我市建设了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群众通过互联网可以享受“找律师”“办公证”“找法工”“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学法律”“考法考”等法律服务。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构建“互联网+法律服务”体系模式。目前,我市已开通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号8个,开发公共法律服务手机App2个。
热线平台优质高效。我市借力全市12345热线改造升级,将12348热线并入融合;实行“来电必登”,办理人员迅速向咨询群众反馈办理结果,12345热线工作人员及时回访确认。
夯实建设基础,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更优质。强化管理教育。我市加强法律服务队伍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全市现有律师事务所93家、基层法律服务所123家、公证机构8家、司法鉴定所12家、法律援助中心7个、仲裁机构1个、各级人民调解组织4086个。全市各类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党员法律服务人员稳定增加并起到关键核心作用。
规范行业秩序。我市完善法律服务行业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机制措施6项,依法严格规范执业条件,有效防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我市把法律服务纳入全市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为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在全省率先印发《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明确细化各项服务内容及服务标准。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水平。我市建立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部署开展东平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专题调研,构建完善法治泰安建设指标体系;印发《关于做好市级证明事项清单动态调整和补充填报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司法辅助在线公证调解服务模式被确定为泰安市电子证照证明社会化应用场景试点,市岱宗公证处入选第2批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国家级试点单位。
建强工作阵地,建设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县(市、区)成立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实现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打通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围绕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持续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我市引导全市律师、公证行业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采取“法务专员入驻服务”模式,为企业开通绿色服务通道;聚焦全市产业链专班涉及的153家制造企业,引导构建“律师+公证”服务企业微信群,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