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苏冉冉)近日,市中心医院分院内科病房收治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患者因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入院,消化内科医生建议他行胃镜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其食管黏膜异常,术中取了几块活组织做病理检查,病理结果确诊为癌前病变。该患者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并及早干预,如发生癌变后,治疗起来就会复杂很多。
市中心医院分院内镜室医护人员表示,很多患者对胃肠镜检查不了解不重视,也有很多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后,才同意进行内镜检查,结果往往不是很乐观。所以,正确认识胃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什么是胃肠镜检查?胃镜检查借助一根纤细、柔软的管子(光导纤维+高清摄像头),伸入胃腔、十二指肠腔,观察黏膜、拍摄或治疗。胃肠镜检查是食管、胃、肠疾病诊断的首选,也是食管、胃、肠道早期癌症筛查的金标准。肠镜又叫电子纤维结肠镜,是一支细长可弯曲的纤维软管,直径约1厘米,前端装有一个带冷光源的高清摄像头,通过肛门进入直肠,直到大肠,可让医生直观看到肠道内部情况。
哪些人群需要做胃肠镜检查?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可表现为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肠道不适,可表现为下腹痛,大便习惯与性状的改变,比如每天排便一次变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等;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X线钡餐造影或CT、B超检查怀疑胃、食管、十二指肠形态改变或局部增厚等改变时;既往患有溃疡病、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病变的患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等;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结直肠腺癌、腺瘤样增生的患者治疗后1至2年定期复查一次;家庭有结直肠癌病史、息肉病史的人2至3年检查一次。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40岁甚至35岁;正常体检时发现CEA、CA199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尽快做胃肠镜进一步排查;45至50岁以上健康人群定期3至5年筛查一次。
胃镜检查之前,为避免检查时引起呛咳等不良反应,术前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并禁服药物。如果受检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基础疾病,需要提前做相应检查,减少术中风险。检查完2小时后,先喝些温凉水,如果没有呛咳,可清淡饮食。如果在内镜下取了活检或做了治疗,术后4至6小时再进食低温流质饮食,以减少对胃黏膜创面的摩擦,减少出血,有出血者需禁食。
肠镜检查前一天,早餐可进食一些粥、面、粉。午餐进食要注意少渣,半流质饮食。避免吃含纤维素较高的蔬菜和水果。晚餐需要全流食饮食(无渣饮食),切勿喝浓紫或浓红色的汤。清洁的肠道环境有利于检查,所以在服用利于排泄的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