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毕凤玲
主持人:请您简要谈一下,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在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民: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坚持以“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07%。2022年,泰安市成功创建为全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市;今年4月,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一是抓好惠农项目实施基本点。积极争取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大对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推广手机App申办补贴,提升便民利民成效。二是抓好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突破点。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新增烘干机、无人植保机、自动喷灌系统等高效智能农业机械1.04万台。中心申报的黄淮海夏花生免膜播种绿色机械化技术成功入选2023年全省主要粮油作物主推品种和农业主推技术。三是抓好粮食机收减损关键点。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降低到1%和2%以内。四是抓好为农服务创新点。实施农机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719家,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88家,合作社服务能力和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主持人:今年,我市在“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请您谈一谈我市围绕“平安农机”创建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民:一是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监管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了覆盖全市、责任到人的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扎实开展农机安全宣传。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月和咨询日活动,全方位宣传农机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实现了农机安全“五进”目标。三是大力提升监理服务水平。强化源头风险管控,开展农机年度检验工作,优化农机年检年审服务,设立服务点“送检下乡”。四是不断强化隐患排查和应急保障。深入开展公安、农机联合执法活动,成立农机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农机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主持人:今年“三夏”我市夏粮喜获丰收,请您谈谈小麦机收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民:今年“三夏”期间,小麦机械化收获267.1万亩,机收率达到99.67%。玉米机播面积254.64万亩,机播率达到99.53%,圆满完成“三夏”各项任务。“三夏”期间我市累计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8102台,投入玉米播种机9536台;组织培训农机手、修理工1.63万人,检修各类农业机械4.48万台。以机收减损为主要任务,在6个县(市、区)开展机收减损比武和机收损失检测活动,以减损增效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组建应急作业队伍77支,应急作业人员603人,配备应急作业机械3000台套,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从外地引进115台大型收割机开展作业,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主持人:请您谈一下,围绕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王民:下一步,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农机强市”目标,大力推广应用高端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保障。
一是聚焦重要农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切实做好机具检修和供应,加强农机手实用技术、安全教育培训,搞好作业调度,做好机具供需对接、维修服务、用油保障等工作,保障农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率进行。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719家农机合作社、85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土地大托管提供服务支撑。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赋能,高效落实惠农政策,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米”。拓展服务领域,推行“共享农机”,提升农机综合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提升农机应急抢收、抢种、抢烘及排涝抗旱能力。三是聚焦难点问题,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推进智慧农机应用,推动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开展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点,加快农业机械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巩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创建成果,探索农机监管服务新模式,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