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岱岳区委党校 葛兴民
泰安胜利渠工程是当时泰安县人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举全县之力兴建的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泰安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座不朽丰碑,更蕴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通过了解胜利渠修建的非凡历程,能进一步了解泰安奋斗史,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凝聚奋进力量。
泰安胜利渠的基本情况
胜利渠工程东起范镇郑寨子村,流经3区10个镇街,穿8座山岭,跨大小河流27条,穿越了10条公路和3条铁路,最终到达天颐湖。沿渠建有桥、涵、拦河闸、倒虹吸、渡槽等228座建筑物,设有管理所8座。从1977年10月动工,历时9个月实现全渠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满庄、北集坡、夏张和大汶口北部严重缺水的问题,建成后改善和扩浇旱田30万亩,它是泰安人民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
40多年来,它年均引水8000多万立方米,对泰安西南部一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进入新时代,它被纳入“梳洗河奈河补水工程”,向东湖、南湖、梳洗河、奈河等河流年均补水2164万立方米,继续为泰安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胜利渠工程建设的精神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胜利渠工程是为解决当时泰城西南部四个公社人畜吃水和农业用水问题,把党的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发扬主动性与创造性作出的科学决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整个工程建设经过12万人的无私奉献,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充分展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精神实质。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工程克服资金、材料、技术和自然条件等困难,体现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豪情气概,是我党带领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斗争、艰苦创业的一个创举,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大、技术水平高,从勘察设计到解决技术难题、从精打细算将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到反复推敲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都做到了既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得到了历史的检验。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无私奉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创造了人间奇迹。
胜利渠工程的现实意义
它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迫切需要。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胜利渠工程正是这些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和传承胜利渠建设精神,可弥补我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内容,对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担当作为、砥砺奋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胜利渠建设史中凝聚奋进力量。胜利渠建设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泰安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它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和人民群众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担当和实干精神,练就斗争本领,战胜各种困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