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袅袅,灯光桨影。东平湖上一只小舟缓缓驶向岸边,三位身穿长袍的端鼓腔表演艺人迎风而立,他们左手端着一面羊皮鼓,右手持一根纤细竹篾击打,随着有节奏的鼓点,唱腔激越婉转,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激扬回荡。
“国郡府州东平县,三分天下山水田,清河黄河贯东平,东平湖水水连天……”随着三人登上岸,湖畔不远处的一台“渔歌村晚”好戏也同时拉开了序幕。
这场“好戏”便是“东平湖畔的渔家风情‘村晚’”。7月18日,泰安市夏季“村晚”示范展演在东平县老湖镇渔家风情小镇广场举行。老湖镇以湖为名、因湖而兴,素来以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儒家文化相汇于此而闻名。
而刚刚在湖面演出的曲目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端鼓腔的代表作《水利渔鼓》。“端鼓腔是流行于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代中叶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最初的专为‘敬河神’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结束第一曲,端鼓腔表演者丁立新介绍道。
19时30分,“村晚”正式开场。活力四射的舞蹈、婉约柔美的独唱、英姿飒爽的武术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乡村发展欣欣向荣,给“村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舞蹈《欢乐渔鼓》及音乐快板《美丽的东平湖我的家》都融入了新时代东平湖渔民的新生活气息,以渔家人特有的方式赞美家乡。
“端鼓腔的变化见证了我们老湖村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县里设施农业和生态渔业‘双30’工程的落地实施,我们不但房子新了,而且腰包鼓了、精神头足了。”老湖镇老湖村党支部书记金龙林自豪地说。
此外,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皮影戏《石敢当为民除害保平安》、山东梆子《墙头记》的表演也都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戏台下,上了年纪的老人,扇着蒲扇、摇头晃脑,伴着抑扬顿挫的唱腔,听得如痴如醉。年轻人则拿出手机聚精会神地拍录,与不在现场的亲朋好友分享这开心时刻。当晚,来自周边的6000余人观看了这场热闹的“村晚”。
“真没想到,咱们这里也能办如此高水准的晚会,我是越看越想看,看了还想看!”对于这场渔家特色浓郁的“村晚”,老湖镇水泊社区居民李广勤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好。
“村晚”正演得火热,旁边相隔不远的街道两侧也进行了精彩的渔家文化手工制品和非遗展演,其中就有源自东平湖西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腊山道教音乐等。
自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在肥城举办了“桃花源里的‘村晚’”,在岱岳区大汶口镇举办了“大汶河畔的‘村晚’”。一系列的“村晚+非遗”,让老百姓与文化零距离接触,“非遗”活起来,文化动起来,地气接起来。文化“两创”就在这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植入百姓眼中、心中。
“一台台‘村晚’,既让村民拥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又聚拢了民心、民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化带来的魅力和快乐。这一文化IP还点亮了乡村消暑夜经济,使得村庄活力满满。”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同志说。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柳萍 李雪
■精彩的舞蹈表演。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芮 摄
■非遗项目端鼓腔演出。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柳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