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侯立群
近年来,肥城市认真贯彻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优先发展,不断深化认识、强化措施、勇探新路,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乡村振兴走出更广阔天地。
藏粮于地提产能
让良田沃土产出更多优质粮
刚刚过去的夏收,很多农民像汶阳种植大户杨国柱一样获得丰收。“今年俺种的粮食丰收,钱袋子又是鼓鼓的一年,心里别提多开心啦!”杨国柱说。
粮食连年丰收,单产连年增加,我市交出了“三夏”工作满意答卷。从种植面积来看,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4.17万亩,比2022年增加了8.67万亩,虽然经过了断崖式降温和扬花期阴雨的考验,但经测产,预计平均单产540公斤,同比增长8.9%。特别是在全市积极推进减垄增地项目实施后,落实减垄增地达10.72万亩,经专家测产,“减垄增地”地块产量明显高于普通地块,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万亩,夏粮增产500万公斤以上,大幅提高了肥城市粮食单产水平。
同时,肥城市还列支专项资金300万元,开展小麦统一供种;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市肥料、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供应充足、质量安全、价格稳定;加强了气象和病虫害监测预警,制定了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组建了14支农技专家服务队,实行分区划片包保服务,开展覆盖式的技术指导、农民培训……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了夏粮丰产丰收,为不断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藏粮于技增效率
数字技术让农业发展更智慧
盛夏时节农时忙,在孙伯镇的田地里,却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不远处,孙伯镇数字农业中心的范洪璐正在显示屏前察看当天土壤情况,这里有通过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到的最新的土壤肥力、风力风向、土壤温湿度等相关数据。
数字农业的发展为肥城市传统农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数据要素与农业全过程有机融合,进一步驱动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肥城市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通过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逐步迈向“智慧种田”之路。
桃园镇康顿智慧农业产业园联合山东大学自主研发的桃园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GPS装置实现自主定位和导航,能够灵活躲避动态障碍物;边院镇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检测气温、湿度、风速,第一时间判断出可能发生的灾害;石横镇泉胜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山东农大肥业合作,建立农业监管平台,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地块种植情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离不开数字农业的发展,我市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装上了“数字引擎”,也为我市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块田”成为集体增收动力源
近年来,肥城市发挥农业优势,在做活土地经营、促进集体增收上谋求变革,以安驾庄镇为试点,探索集体经营“一块田”模式,走出一条“以集体经营为主体,大户种植、散户种植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土地经营新路径。
刘家颜子村是安驾庄镇“一块田”改革的试点村。2021年,因管理不善,种植大户弃地退租,租金拖欠不给,群众利益受损,土地撂荒难租,集体心急如焚。
经过“一块田”改革,目前情况大为改观,“现在为保障群众利益,防止土地闲置,我们村经过商议谋划,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土地公社’,由集体自主经营‘一块田’。”安驾庄镇刘家颜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广金说。“一块田”改革后,刘家颜子村采用“自种自收”的方式管护107亩土地,将大户流转地变成集体当家田,在弥补村民经济损失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利用土地增收的新路子。
“一块田”改革是为了解决集体增收难题而探索的经营模式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如今,安驾庄镇20个试点村已全面铺开“一块田”改革,在推进路径、经营模式等方面初见成效,并将在全镇各村逐步推广,真正打造成为集体增收的“动力源”。
■汶阳田喜获丰收。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