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冯彦)近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1561”发展思路,锚定年初制定的60项重点任务、16项调研课题、16项创新提升项目,持续增强前瞻性、把握系统性、强化创新性、注重实效性,不断提高各项任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1-6月份,完成各类交易项目662个标段,实现交易总额185.67亿元,同比增长88.32%,其中二季度完成442个标段,环比增长100.9%,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着力推动数字交易建设。根据市大数据中心资源(服务器)集中、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信息化资金集中、项目管理集中“四集中”工作要求,今年5月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电子交易系统“云资源”需求进行深度梳理,将交易平台系统全量迁移至市大数据中心政务“云机房”,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交易系统集成运维水平进一步提升,交易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数据整合共享力度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交易数字”力量。
切实增强重点项目服务能力。二季度以来,该中心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数量快速增长是主要特点,共完成121个标段,环比增长163.04%,基建工程按下“快进键”,投资拉动效应凸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靠前服务、周密部署、严格程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全力做好重点项目交易保障工作,6月2日9时至6月3日3时15分,预算控制价5007.09万元的泰安市中医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市中医诊疗中心)专业科室装修项目进行开评标,该项目分为7个施工标段,187家次投标单位参与竞标,历时18个小时顺利完成评审,得到了市场主体的高度评价。
稳步推进制度建设。随着跨区域合作项目的逐渐增多,为充分适应该类项目评审复杂、时间较长的特点,今年6月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制定出台了《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隔夜评标管理制度》,明确了隔夜评标项目的设定标准、组织实施单位、服务保障部门、意外情况处置等内容;对参与隔夜评标项目的专家在遵守评标纪律、就餐休息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分析研判评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或违法违规行为并明确处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交易活动隔夜评标管理,全面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辟专家专用通道。为进一步保障公共资源交易评审活动的公平公正性,杜绝潜在投标人对专家行程过于“关注”现象,堵漏专家身份泄密风险点,经过广泛论证和积极协调,自今年7月3日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启用市民之家大楼东北角的电梯作为专家专用评标通道,通过通知提醒、设置指示牌、路标、专家门禁等明晰行进路线,通道电梯只停靠负二层、一层、五层,专家在负二层、一层通过对讲系统进入电梯,直达五楼专家等候区后,保存好个人物品尤其是电子通信产品,刷脸签到经过安检进入指定专家等候室,按照规定参与评标活动,开创了专家闭环管理新模式。
科学编制标准体系。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把公共资源交易标准编制作为2023年度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切实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该中心按照“1+3+X”发展规划,围绕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体系总则要求,持续推进通用标准体系、场地保障体系、见证服务标准体系及涵盖的若干项编制任务,以见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积极推进见证服务机制标准、见证流程标准、见证服务提供标准、见证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4项攻坚行动,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确保标准编制任务走深走实。目前,该中心提报的《中介机构进场信用记录评价规程》标准通过市级立项,为探索制定公共资源地方标准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