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在东平县这片热土上,“东平信息港”是个响亮的品牌。从论坛到网站,从公众号到抖音号,从志愿服务队到公益协会,这个群体拥有一个共同的创始人——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李景光。2003年,李景光创建东平信息港网站;2010年6月,发起成立了东平信息港志愿服务队。2017年2月,李景光组织成立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将社工专业理念和方法引入协会工作,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自协会成立以来,共组织实施公益项目10余个,公益性支出达到200多万元,帮扶困难群众1000余人。
善心源自好家风
说起李景光,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东平信息港”,那几乎是“温暖”的代名词。李景光之所以执着于公益,源于儿时接受的家庭教育,源于家风的影响。“因为母亲裁缝手艺比较好,街坊四邻经常找她帮忙修补、裁剪衣服,她常为帮助别人踏着缝纫机到深夜。”李景光回忆道,母亲对街坊四邻的无私帮助耳濡目染影响了他,时间久了,他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种子。
在以后的时光里,李景光始终在追逐儿时的心愿,践行良好的家风。
2003年,李景光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东平信息港网站。由于缺少经验,一时陷入工作、创业“两相误”的困境。当想放弃时,网站论坛关于“大学毕业的牛先生突患尿毒症,贫寒家庭无法支撑基本医疗费用”的帖子让他打起了精神。他带领网友积极筹钱,为本想放弃治疗的牛先生送去了希望。
一个善举、一份初心,改变了两个人,感染了一群人。从那时起,公益活动就成了东平信息港的常态化活动。2017年,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注册成立,并成立党支部,党员志愿者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公益路上不停歇
近日,李景光带领朱晓楠等志愿者驱车驶往接山镇某村,看望双亲去世跟着爷爷奶奶靠低保生活的14岁女孩青青(化名)和弟弟冬冬(化名)。
2020年11月,他们通过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发起的“港湾妈妈”爱陪伴志愿服务项目与这两个孩子结缘。“当时两个孩子上六年级,胆子很小,一直躲在爷爷的身后。”回忆与两个孩子的初次见面,李景光印象深刻。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缺乏学习上的引导,两个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之后,李景光和志愿者定期看望姐弟二人,东平信息港公益协会为姐弟俩装修了一间小屋,布置了新的床、衣橱、书桌,送去了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绿植、台灯,并定期安排心理咨询师上门开展志愿服务。经过1年多的关爱帮扶,青青与冬冬在学习和心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公益活动,李景光主导创建了“事实孤儿”一对一结对帮扶、东平“彩虹村”助学帮扶、“致富源”精准扶贫、党员“微心愿”等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捐助活动30余次,仅东平“彩虹村”助学帮扶一个项目就筹集资金6万余元,有效解决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亲情和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人的默默支持
如今,李景光有着幸福的六口之家,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上幼儿园。为了让李景光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和公益,他的父亲包下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任务。
2017年9月,李景光在外地参加青年骨干培训班。怀孕待产的妻子为不耽误李景光学习,入院第一天没有告诉他。第二天,李景光返回东平,二女儿已经出生。家风相伴,砥砺前行。正是因为家人的默默支持,李景光才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