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乡创业变身农场主
“泰山城建杯”篮球赛开赛
学生争当光盘族
有效提升煤矿工会服务管理效能的策略研究
“协商+信用”铺就生活幸福底色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3年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农业是一件很有前景的事”,杨运洲——
返乡创业变身农场主

 

开栏的话

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成就梦想。今天的泰安,创业氛围愈发浓厚,创业浪潮不断涌现,创业已成为当下最具光辉的字眼之一,为泰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创业不会一帆风顺,在泰安,有这样一群怀揣梦想的人,他们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追梦实践中,奉献着最炙热的青春年华;把责任和担当镌刻进埋头苦干的圆梦日常中,谱写出动人华章。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文洁/文 隋翔/图

“别缺了水,再好好管理一下病虫害,这茬麦子应该会有一个好收成。”望着眼前的麦田,岱岳区范镇洲昊绿色家庭农场负责人杨运洲和妻子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多了一份信心。

别看现在杨运洲手指粗糙、皮肤黝黑,脸上也出现了深浅不一的皱纹,倒退到十多年前刚退伍时,他也是个满脸稚嫩、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虽然妻子笑称他依然很帅气,但不得不承认,十多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他比同龄人显得沧桑了一些。

●过去:回乡创业,目标锁定现代化家庭农场

2008年,杨运洲结束了8年军旅生活,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回乡创业。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彼时的他却不知该从何入手。考虑到自己在部队时有驾驶、修理汽车的经验,杨运洲在泰城一家汽车修理厂干起了修理工。然而一年后,杨运洲的生活再次出现了转折。

“当时赶上农忙回家,看到已经年迈的父母依然在地里干活,累得坐下不想起、躺下起不来,心里十分难过。”杨运洲说,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农村大部分家庭的农活都要依靠年迈的父母操持,年轻的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那时我就想,如果长此以往,以后土地还有人耕种吗?”想到这里,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杨运洲下定决心回家乡种地,发展农业。

军人退伍不褪色,说干就干。“在部队的时候就看新闻说到很多地方开始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而当时老家机械化程度却很低,我觉得发展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是一件很有前景的事。”2010年,杨运洲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土地,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铲车等机械,开始了创业之路。

●现在:年产粮食400多吨,基本实现农作物种植全机械化作业

“从承包土地到购买机械,不仅投进去了我所有积蓄,借钱也借了一圈,最困难的时候口袋里连进城的7元路费都没有。”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杨运洲感慨,当时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他的这个决定都不支持,尤其是父母,认为祖祖辈辈种地,儿子好不容易走出了农村就不该再回来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骨子里倔强的杨运洲偏偏一意孤行。

就在杨运洲创业陷入困境的时候,在人社部门创业扶持政策的帮扶下,10万元无息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迅速到位,为他解了燃眉之急。有了资金的助力,杨运洲沉下心一心研究农业知识、学习各项农业机械操作。如今,在杨运洲的家庭农场院子里,停放着拖拉机、深耕机、运输车辆、打药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机械,凭借这些现代化机械,杨运洲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种植全机械化作业。

那么机械化到底带来了多大的便利?杨运洲说,以一家农户种植五六亩地农作物为例,播种时一家四五口需要前前后后忙活一周左右,而使用大型播种机,只需要开车一个来回,几分钟就可以全部完成,效率大大提高。

尝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甜头的杨运洲,一步一步打造着自己的理想家庭农场。2019年,杨运洲还考取了中级农艺师证书,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农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杨运洲的家庭农场现在已承包土地400多亩,每年粮食总产量400多吨,年用工1000多个,极大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今年,杨运洲还成功获评第三届泰安市“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

●将来:实现智慧化种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果说规模化、机械化只是杨运洲现代化家庭农场的第一步,那么打造循环绿色农业,则是他多年经验积累后给家庭农场贴的另一个标签。近年来,杨运洲开始尝试将废弃的小麦、玉米秸秆收回,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酵后生成的营养丰富的秸秆饲料来养殖牛羊。养殖过程中再把牛羊产生的粪便经过晾晒、发酵制作成有机肥料还田,供给农作物生长用肥。其中一部分养殖粪便还可进入沼气池,生成环保节能的沼气,解决生活用气问题。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是非常好的生物防虫制剂,抽取沼液喷洒在农作物上,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害虫,还可代替农药,让农作物更加安全……就这样,整个家庭农场形成了循环绿色发展的经营模式,既提高了耕地质量,也保证了生产的农作物绿色健康。

“这是我们家庭农场种植的埠东岭无公害大米,此外,小米、玉米、五谷杂粮等农作物我们都有自己的商标,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说到如今的发展,杨运洲眼里满满的都是自豪。对于家庭农场的未来发展,杨运洲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近几年,我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连片规模成型后,尝试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实行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作业,可能到时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实现智慧种地。”杨运洲说,除了智慧化种地,他还将增加畜牧养殖量,加大家庭农场产品的深加工,让一二三产业可以融合发展。

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风中弥漫着新麦的清香。这是一片杨运洲用汗水和努力浇灌的土地,也是孕育着他作为新一代农人希望的土地。创业道路还很长,杨运洲和家庭农场的故事在这里还将继续下去。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