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丽宁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吃苦励志,苦生芳华。在坐落于泰山脚下的山东农业大学,也有许许多多“自找苦吃”的青年。他们或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里吃潜心科研攻关背后的“苦”;或扎根科技小院,奔波在田间地头,在离土地、离农民最近的地方,吃解民生、治学问背后的“苦”;或致力于创业创新,服务生产一线,吃不断完善高产高效的先进适用技术背后的“苦”……
当总书记的谆谆话语、殷殷期盼传到这群青年的耳畔,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找苦吃”的选择,也更加坚信“先吃苦、后成甜”。
坐住坐稳科研的冷板凳
进入五月,山东农业大学岱宗校区的校园美得像幅画,校外的蔷薇花竞相绽放,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拍照。与这浪漫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安静与忙碌。
这是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数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每一间实验室里定格的都是山东农大科研团队日夜俯首的身影。在二楼的一间实验室里,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于洋、硕士研究生张祥正在取二棱期的小麦茎尖材料。他们是学校作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的成员,目前正跟着苏英华教授开展课题研究。
实验所需的0.1克样本,两个人一起操作的话也得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取完。“基本每天得有十三、四个小时‘泡’在实验室,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项实验任务,在等待这个实验反应结果的时候,就可以把下个实验做了,安排很满,也很充实。”于洋说。
选择了科研,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和“冷板凳”,意味着要面对无数挫折与难题。“我们要实现的是从‘0’到‘1’的突破,这个过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于洋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次她在验证作物再生能力的提高是否是因为激素水平的提高时,从培养、取材到观察、检测,用了大概5个月的时间,最后的结果却不理想,这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板凳要坐十年冷’,这个时候只能学会自我排解,但我们相信实验终会成功,我们会迎来被肯定的惊喜时刻。”
读本科时的张祥喜欢弹吉他、打篮球,还组了一支乐队,经常参加演出,与现在的生活截然不同。“那个时候当然是快乐的,但是那种是即时的快乐、个人的快乐,快乐之后还是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对生活充满迷茫。直到来到山东农大跟随导师正式参与科研工作之后,才有了一种使命感。”张祥说。
做科研苦吗?张祥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种苦是有意义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小麦再生研究和小麦分子育种对于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苦的背后是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中的满足和甜蜜,而且有兴趣的科学研究也是一种享受。”张祥认为,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