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5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毛洁)自全市组织实施政法机关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行动以来,东平县人民检察院积极与东平县司法局对接,针对处在社区矫正期的涉企人员到东平从事生产经营的执行地变更申请工作进行及时跟进监督,切实保障涉企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为其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治保障,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社区矫正对象王某系某单位职工,具有拌合站技术特长,因犯聚众斗殴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一直在外地市接受社区矫正。后来,王某所属企业承建了东平县部分工程,因王某长期承办熟悉业务,再从单位抽调其他人员耗时耗力,所以让王某返回东平务工迫在眉睫。
了解具体情况后,东平县人民检察院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梳理法律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并组织了由乡镇政府、社区矫正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施工企业等参加的研讨会议,同时邀请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把脉”,详细了解了王某在矫期间的表现、生活工作状态及技术工种等具体内容。
经会商,社区矫正机构终于打消顾虑,明确表示愿意尽快为王某办理执行地变更。检察官帮助联系原执行地相关部门,督促出具社区矫正执行地变更申请手续,协调项目所在地村委会为其提供协助监管,全程指导监督社区矫正机构办理。工作人员仅用3天全部办结,节省了企业时间,助力企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后期为保证王某转入东平后社区矫正质量,检察官组织多次回访,走访了社区矫正执行司法所与王某居住地村委会,与司法所负责同志和村党支部书记座谈,对移送档案进行了梳理,明确要求社区矫正不降标准、不打折扣。“全方位”工作做法得到了东平县司法局、相关企业和在矫人员所住村居的高度认可,此举不仅解决了王某及其家庭的生活问题,也对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解决了技术人才问题,有效保障了民营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东平县人民检察院始终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突出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亲”作舟,做好企业“贴心人”。开展“护航民企发展”检察开放日活动9次,建立重大法务风险防控工作室,零距离交流互动,搭建检企“连心桥”。线上畅通“12309”24小时服务热线,线下开展“百千”企业帮扶行动,主动查找管理漏洞、突发情况等问题。以“法”为纲,勇做企业“守护者”。严厉打击强迫交易、挪用资金、侵犯知识产权及损害企业声誉等重点犯罪。创新诉讼监督方式,实行涉企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办案模式。严格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释放最大司法善意。以“规”为要,当好企业“领航员”。厘清合规条件,准确研判风险,将涉案企业应纳尽纳。17个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共建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制发检察建议,引导涉案企业堵漏建制,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立足标本兼治,找准涉案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合规计划,防止虚假整改、纸面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