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刚
2023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我欣喜地收到赵学法先生的新著《岱下余墨》。这是作者的第11部文史著作,另有4部主编史志作品问世。集腋成裘,厚积薄发,这部新作定会别开生面,亮点频现。果然,开卷即爱不释手,不时拍案叫好,连声惊叹。这是一部散文、史论以及序评的文集,虽系散篇余墨,但却闪烁着绚丽多彩的耀眼光芒,跃动着扣人心弦的文学情愫,彰显着特立独行的学术风格。
《岱下余墨》选录散文共15篇,其中有抒情的、叙事的,也有哲理的,无不运笔自如,开合有度,以朴实亲和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作者营造的特定意境,共同叩问心灵深处,感悟人生真谛。《泰山云雾》以优美的抒情笔融,展现不同时期泰山云雾的神态与审美,云雾如人,不断升华,美不胜收,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思。《泰山水韵》以纵横捭阖的宏阔描述,颂扬了滴水穿石形塑泰山之美的不朽功绩,揭示了泰山之水的哲学奥秘,诠释了泰山水系非常规流淌的深远意义,读来别有韵味。在作者的笔下,银杏树有了魂魄,有了品格;大汶河有了灵秀,有了翅膀;九女寨有了传奇,有了精神;颜子庙有了古风,有了敬畏;故乡河有了惆怅,有了欣慰。而《我的1973》则是叙事散文,作者以诚朴、翔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紧张备考、冒雨赶考、金榜题名的经历,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环环相扣,不时会让人捏一把汗。农家子弟砥砺前行的艰辛、鲤跃龙门的欣喜,跃然纸上,催人奋进。《圆梦》讲述了作者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奋斗过程。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大业捆绑在一起,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做出有益贡献。在作者的散文天地里,还有进步阶梯的“书橱”,永志不忘的“除夕夜”,为国捐躯的“族叔”,慈祥父爱的“眼神”,永恒铭记的“碑刻”,等等。披阅赵学法同志的散文作品,犹如穿越五彩缤纷的画廊,处处惊艳,美不胜收。
如果说《岱下余墨》的散文是一缕洗涤心肺、催人奋进的劲风,那么史学篇章则是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不论是勾勒各色历史人物,还是打捞湮没已久的历史碎片,均独辟蹊径、见仁见智,努力做到摆脱窠臼、推陈出新。史学研究贵在发现新史料,提炼新观点。《岱下余墨》所辑史稿28篇,不仅修订了一些旧史料的谬误,补充了许多新材料,还挖掘推出了不少新题目,形成的观点也独树一帜、别有洞见。如《痴情乾隆与泰山》《曾国藩登泰山》《曾国藩的虚伪》《左子为何不写孙子》等篇目,均以冷峻的批判眼光审视历史人物,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罗贯中与〈水浒传〉》一文,通过广征博引、有理有据的解析,得出了《水浒传》的主题不是“赞美农民革命”,也不是“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而是水浒英雄“避开当道奸相佞臣,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为朝廷效力”。这一颠覆性的结论,打开了纵览《水浒传》的视野,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梁山聚义”后为什么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不遗余力地“受招安”“破大辽”“平方腊”等一系列行为。作者的见识,缘于对名著《水浒传》的研读之细和思考之深,旨在规避人云亦云的认知老套、树立新颖的学术观点。这种学术上的突破,对于拓展史学研究视野、丰富史学观无疑具有拾遗补漏意义。
《岱下余墨》辑录序评文稿8篇,可谓高屋建瓴,洞察细微。序评文章的基本要求是围绕原著而不重复原著,站在高处看得失。作者为韩吉庚著《沧桑流年》所作的序言《一个家族的国家情怀》和为尹庆祚著《失去的年华》撰写的序言《一代知识分子悲喜命运的缩写》,均做到了这一点。序文站在国家命运跌宕和时代风云变幻的高度,聚焦一个家族或一个人物的悲喜忧乐,剖析社会变迁形塑不同人生的前因后果,将作品置于宏大背景下予以抽丝剥茧的解读,十分有利于读者领会著者的意图。《完美精神的不懈追求》一文,是作者为冯伟著《甲午书简》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以宏大的文化视野审视原著,采取提纲挈领、以点带面的评析方式,客观分析了冯著的写作要义及其架构模块,准确解读了《甲午书简》的创作要旨及艺术特色,将著述者追求完美精神的情怀展示得一览无余,对于引领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该书的叙事主调及其文学意义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书评文墨亦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为解读原著打开了锁钥,将原著的文本意义推高到一个新水平。
《岱下余墨》一书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学术性于一炉,体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功底,堪称学识积累的结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识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作者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不断充实自己,持续提升自我。作者曾著有大量文化旅行散文和诗词歌赋。可以看得出,他将三尺书桌与名山大川结合在了一起,把书桌当作知识储仓,把远方当作文化课堂,边看,边走,边想,边写,在跋涉文史的道路上陟步盘桓,登山不止。作者学海奋楫的轨迹,在书中的《圆梦》《我的书橱》《我的1973》等篇目中,均能找到劈波斩浪的航道。没有这些磨炼,就不可能有《岱下余墨》的诞生。
《岱下余墨》不失为一部可读
性、耐读性较强的书,相信对于泰山文化建设定能起到增砖添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