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11日讯(通讯员 金轩竹)近年来,肥城市老城街道李庄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工作,从“空心村”变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逐步实现了配套设施由无到全、生活环境由劣到优、致富门路由窄到广的华丽蜕变。
经调研,李庄村总结出未来发展面临的三方面问题。一是空心化严重。目前该村常住人口只有124户、208人,平均年龄55岁,在村老人居多,村庄发展滞后。二是布局分散零乱。李庄村辖内5个自然村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不利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且村民房屋老旧,全部整改翻新的难度大、成本高。三是土地利用率低。村内土地大多为山地,不适合开展机械化作业,耕地零散,难以形成规模。为做到“中心村建得起、农户搬得进、旧村拆迁复耕得了”,李庄村决定抓好土地增减挂钩契机,全力推动“空心村”搬迁。
围炉畅谈共同商议,统筹规划达成共识。“新村易建、旧村难拆”,群众始终处在传统生活方式与新观念、新期盼的矛盾中,“故土难离”,导致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为此,李庄村强化政策保障,为后续治理打下坚实基础。优选确定位置。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充分征集各方意见,最终选择由百兴庄自然村向乔峪自然村集中。优化搬迁方案。根据国家和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规定和要求,研究了“先拆后建”的搬迁方式。一方面可通过申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获取启动资金,百兴庄35亩土地获批补偿款800余万元,其中20%作为中心村集中工作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可保证旧房拆除工作稳定推进,按照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的工作原则,避免拆除隐患,推动搬迁工作有序进行。优先安置补贴。制定货币补贴和住房补贴两种安置方案,群众可任选其一。旧房拆除期间可享受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且10天内完成旧房拆除的还可享受额外70%的安置补贴款项,大大降低了群众的搬迁成本。
头雁领航凝心聚力,党群同向携手前行。为做好和谐搬迁,李庄村多措并举,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组织动员,凝聚党建向心力。该村党支部成员轮番到群众家里做工作,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推动项目落地。示范带动,发挥党建号召力。“两委”干部集体立下“军令状”,严格按照规定期限完成搬迁工程。“两委”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房屋,彻底打消村民疑虑,有效推动了搬迁工作进展。靠前服务,形成党建创新力。在新村址的设计方面,通过协商议事,鼓励村民献言献策,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功能性和舒适性兼备的高标准住房。
腾笼换鸟发展产业,党建统领共同富裕。李庄村将集中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合起来,全力打造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格局。盘活闲置土地。复垦、复绿搬迁腾出的宅基地,共增加耕地32亩,建设用地指标32亩,完成后可达54亩。同时,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全部完成后预计交易额将达到近1000万元。健全增收机制。2022年党支部创办盛隆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头复垦利用闲置土地,鼓励搬迁村民入股,发展莲藕、旱稻等特色产业。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注册“李庄生态藕”和“李庄荷叶茶”2个特色品牌,生产高端荷叶茶和藕粉等产品,年增收达10万元。完善配套建设。依托荷塘月色和君子文化园景区基础,集中打造中心村,建造高标准住房17栋,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全面提升沿岸环境形象。
通过抓政策保障、产业发展,李庄村真正做到建设到位、配套到位、规划到位,搬迁群众得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据悉,李庄村将以加快建设“荷美乡村、君子李庄”为目标,全力以赴拓空间、优环境、强民生,书写出美丽、幸福、富强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