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长青
近年来,肥城市围绕乡村“五大振兴”战略布局,创新实施“依法治理强基、法治素养提升、法治文化育人”三大工程,全面打造法治乡村建设特色新样板。
实施“依法治理强基”工程
夯实法治乡村建设根基
“家门口就有律师坐班,平时有不懂的法律问题就去一趟,蛮方便的。”在仪阳街道石坞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门前,村民老田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随着肥城市公共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的开展,石坞社区依托原有的便民服务中心建成了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服务室采取“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网格驿站+石调到底人民调解室”工作模式,自创“望闻问切”四诊法,为辖区居民提供矛盾诉求“一站式”受理、社区治理“一揽子”服务。
“刚才我们法律顾问已经拟定好了合同书,请你们依次签订,这样就可以合法承包了。”这是王庄司法所所长孙其福主持田庄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仪式时发生的一幕,也是服务肥城市农村“三资”清理集中行动的缩影。
“为破解因时间跨度大、历史原因复杂及‘新官不理旧账’等原因引起的乡村合同文书不规范的难题,司法局组织100余名律师、70余名法律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进村入户,对村(社区)集体历年来签订的承包合同进行法治‘体检’,为肥城市的‘三资’清理专项行动保驾护航。”肥城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法治素养提升”工程
增强全民知法守法意识
“幸好有刘律师帮忙,才能妥善解决了张大爷的养老问题。”前不久,安临站镇站北村村委会主任得知村民张大爷收到了儿女拖欠了一年多的赡养费,终于松了口气。
据了解,在肥城像这样依靠乡村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的家庭律师解决纠纷的例子不胜枚举。“五一”假期,老城街道河东村的李秀丽却一直跑在调解的路上。起因是该村两户人家因为土地纠纷发生争吵并报警,李秀丽得知后经过多次分头做思想工作,最终两人握手言和。这就是村级“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的工作常态。
近年来,肥城市司法局深入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训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4530余人,实现了肥城市每个村居至少有1名“法治带头人”和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
实施“法治文化育人”工程
推动法德共建融合发展
肥城市通过举办法治文艺巡回演出,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法治文化熏陶。原创小品《家和万事兴》、快板书《我与民法典》等系列法治文艺作品30余个,获得省级表彰3个、泰安市级表彰5个,法治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进一步彰显。
肥城市充分发掘左丘明“君子文化”中的法治元素,打造以“诚实信用守法”为核心的法治文化品牌,开设“君子尊法”抖音号,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公益普法,促进法治与德治互融共建。同时,加强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肥城市每个村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等阵地。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随着三大工程的扎实推进,肥城市现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省级7个、泰安市级236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居数占比达40.82%,具有肥城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蓝图正逐步转化为生动的法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