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尹燕红 通讯员 万国进
加快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新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9.5亿元,同比增长4.4%。
坚持“腾笼换鸟”
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
新泰市聚焦绿色低碳、集中集约、优质高效产业方向,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全国矿山设备再制造示范基地、起重机械制造基地、中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示范基地,智能起重机械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联系合作,积极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引进签约优质项目125个。实施工业企业“培优倍增”计划,强化金融服务,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全省优质品牌企业9家,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320家。
坚持改革创新
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泰市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引领,大力实施创新载体效能提升行动,建成重点产业研究院10余家,全国唯一的县级中关村创新基地建成投用。建立健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和“百企百亿”技改行动,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7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3家国有资本公司,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成功获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加快提高开放发展水平,积极打造泰山内陆港临港经济示范区、泰安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示范区两大开放平台,强化与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合作,逐步发展成为连接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关键节点。
坚持提质增效
打造城市转型新生态
新泰市把要素保障、优质服务作为城市转型的“基石”。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通过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新建标准厂房70万平方米。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引进青年人才3600人、海归人才17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82人。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扎实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出“免证办”事项342项,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创新突破信用体系,建成全国首个互联共融“智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获评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