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1951年,漕河涯村农民会赠送李正华烈士次子李成录“一门双烈”牌匾。该牌匾木质,宽约80厘米,高约60厘米。
李正华烈士画像。
1963年9月28日,中共泰安地委、泰安行署在泰安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李正华烈士安葬仪式。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五大队纪念馆展厅一角。
在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五大队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块十分陈旧、制作又不很精致的旧木质牌匾,牌匾中间庄重地刻着四个大字:“一门双烈”。这块牌匾是1951年岱岳区漕河涯村农民会赠送给烈士李正华次子李成录的。牌匾字虽然写得并不秀丽,但却体现了当时村民对这个革命家庭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赞美之情。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曾任泰西抗敌自卫团五大队大队长、泰西县独立营营长的李正华,和他的长子李承祥双双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铸就了一座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伟大丰碑。
五大队纪念馆位于我的家乡岱岳区马庄镇漕河涯村。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村是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的重要起义地点之一,是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亦称泰西抗敌自卫团)五大队的重要发源地。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在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漕河涯村党支部根据广大村民的建议,自筹资金建成了这座具有较高水平的纪念馆。展馆面积约300平方米,用文字和近200幅历史照(图)片、80余件历史实物,及部分烈士遗物,按时代和时间顺序,依次展示了以李正华为代表的泰西抗敌自卫团五大队在腥风血雨的战斗岁月中建立、发展和浴血奋斗的历程,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漕河涯村革命志士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不懈奋斗的英勇事迹。
李正华,原名李连秀,1905年出生于泰安县(今岱岳区)漕河涯村,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弃家从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先后动员3个弟弟参加了抗日工作,在当时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战之家”。1941年4月,李正华在泰西县宋家庄(今属肥城市边院镇)布山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当年李正华被冀鲁豫军区授予“模范指挥”和“布山壮士”光荣称号。2020年9月2日,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李正华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
李正华从1920年在泰安高小读书开始,就理想远大,思想进步,反对封建迷信,倾向民主革命。1932年12月,经李家大坡村张杰介绍,李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杰是在泰安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汶口特支(卫家庄)入党的。从此以后,李正华以百倍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从华北进攻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族的危机。在这最危险的时刻,共产党员李正华、张杰等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军侵略”的号召和中共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要求,凭借抗日救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挺身而出,积极组建参加抗日游击队,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组建抗日游击队时,他们以李正华举办的漕河民众小学为活动基地,在泰安临时县委指定的泰安县西部负责人武冠英、李鹤年的领导下,联络漕河一带十几个村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积极宣传抗日、发展党员。李正华发展了本村周茂泉、李连荣和萨家庄的高传贞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卖掉自己庄北的二亩多地,托人买了几支枪。晚上,4人分成两个组,每人一支枪,利用夜晚到周边村联络进步青年和爱国学生,先后发动组织了徐家官庄张敬堂、苏家大坡村苏启蒙等十几名爱国青年参加,建立了一支有50余人参加的抗日游击队。并通过购买、向愿意支持抗战的财主借等形式,筹措到13支枪。
1938年1月1日早上,天微微亮,李正华带领游击队员从漕河涯大桥集结,参加由中共泰安县委领导的东向起义。游击队员有扛长枪的,有背单刀的,有扛红缨枪的,真是威武雄壮。送别的人员挤满了街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参加游击队光荣!”口号声响彻漕河两岸。接着,李正华、张杰带领50多名游击队员赶到泰安县东向镇,同武冠英、李鹤年组建的游击队会合,举行了隆重的泰安县抗日起义大会。会上宣布,李正华任泰安县(西部)抗日游击队大队长,武冠英任教导员。
东向起义几天后,李正华得知省委派张北华在夏张举行泰西起义的消息,他和张杰立即赶到夏张香水寺,商量把漕河游击队编到抗敌自卫团。1月13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李正华带领张杰、张敬堂等17名队员赶到香水寺,参加了泰西自卫团。下午他们到达夏张镇香水寺,张北华、远静沧等人已经在等候。他们一一握手,互相问候。张北华说:“欢迎大家的到来,你们是最早(第一支)到自卫团报到的游击队。”
当时,泰西抗敌自卫团已经在空杏寺成立,张北华任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政委),自卫团下辖两个大队。李正华、张杰带来的游击队加入自卫团后,被编入以泰安县夏张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一大队,随即参加了夜袭肥城、奇袭界首的战斗。随着泰西抗日武装迅速壮大,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自卫团决定,将李正华带来的50多名游击队员和武冠英在边家院组织的游击队合编为自卫团第五大队,任命李正华为大队长,武冠英为指导员。之后,李正华带领这支队伍先后参加了黑虎泉破袭战、道朗阻击战、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摩擦斗争等战斗。1938年11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等部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自卫团五大队改编为六支队特务营(警卫营),李正华任营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这支部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严酷斗争的磨炼,逐步演化成为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劲旅。
1939年3月16日,在东平接山乡的香山,六支队参加了反击日军围剿115师东进支队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李正华身负重伤。10月底,李正华伤愈归队,党组织看他身体虚弱,劝他留在地方工作,但他执意不肯,坚持留在部队。之后,他先后担任了泰西县独立营副营长、泰西县抗日自卫队司令、县独立营营长等职务,其间,直接指挥了无梁殿伏击战、馍馍山截击战等战斗,其中馍馍山截击战创造了泰西地区我军全歼日军一个小队的先例。
在艰苦征战中,李正华和他领导的抗日队伍英勇杀敌,声名远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也使敌人闻之丧胆,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使李正华屈服,日伪军采用无耻的手段到处通缉他,并多次抄了他的家,宣布将他家的房屋、土地充公,并威胁群众:谁窝藏李正华和他家的人有杀头之罪。在这种严酷的环境里,村里群众仍然不顾危险,冒死掩护李正华和他的家人,“生死与共、鱼水情深”的沂蒙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真正体现。1939年10月的一个夜晚,日伪军围剿漕河涯村,敌人捉住贫农张玉吉,叫他带路找李正华的家。张玉吉宁肯自己死,也不让李正华家人受伤害,他急中生智,装作聋哑人,领着敌人满村转,暗示老百姓快给李正华家送信。村民李兆灵听到声音马上跑到李正华家去送信。拖延到快天明,张玉吉想李正华家的人总该隐蔽起来了,然后才领着日伪军来到李家大门口。由于日伪军的威逼,李正华一家人担惊受怕,一直过着四处逃亡的生活,在党组织的安排和群众的关心照顾下,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日军在华北地区大量增兵,先后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疯狂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扫荡。1941年5月17日,李正华去虎门村军分区司令部(今属肥城安临站镇)开会,返回途中住在宋家庄(今肥城市边院镇)西头李光善家。拂晓时,村外响起了枪声。李正华判断是冲他而来的,便果断决定离开该村,房东劝他到地洞里躲起来,但李正华坚定地说:“不能因为我让老百姓吃亏。”说完,毅然带领通讯员向村外冲去。当突围至布山西南沟口时,李正华和通讯员不幸被敌人密集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为了村里老百姓的安危,李正华用生命实践了“决不能因为我让老百姓吃亏”的信念。根据当地群众一致提议,泰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将烈士牺牲地——布山改为“正华山”。
李正华牺牲后,他的长子16岁的李承祥继承父志参加抗战,1945年10月在肥城于家老庄英勇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李正华父子双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1年,村农民协会自制了一幅“一门双烈”牌匾,敲锣打鼓送到李正华家,悬挂在大门上,以示对这个革命家庭崇高的敬意。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李正华为代表的泰西抗敌自卫团五大队,走出了李鹤年、武冠英、张杰、张敬堂等一大批革命志士,成为著名的英雄群体。在李正华坚持抗战革命精神的影响下,漕河涯村先后有近百名优秀儿女参加革命队伍,其中17名志士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
1963年9月28日,为纪念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中共泰安地委、泰安行署将李正华等10名烈士的遗骨迁葬到松柏常青的泰安革命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李正华烈士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将与泰山共存,与日月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