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苏明 通讯员 王洪帅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助燃剂。
新年伊始,泰安信用工作又传喜报。
在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名单中,泰安市及岱岳区成功入围,成为山东省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信用泰安”城市品牌再添亮色。
近年来,泰安市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职责,秉承强基础、补短板、谋发展、求突破原则,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全市信用建设制度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锚定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基层治理及金融信贷场景建设,着力整合、挖掘信用信息大数据资源优势,以智慧信用赋能、释放改革红利,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纷呈。各类信用主体及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重诚守诺“信用泰安”城市品牌深入人心。“泰安市借信用手段助力根治欠薪工作”获选2022年度中国城市信用建设十大成就。2022年12月,最新一期城市信用状况监测预警指数排名中,泰安市及新泰市、肥城市分别位列全国261个地级市的第10位和383个县级市的第3位、第20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信用大数据建设提速升级
打开信用中国(泰安)平台,可以看到,网页上方是信用动态、信息公示、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城市信用、信用研究等固定栏目,点开栏目后可以浏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相关链接信息。网页中间展示的是“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红黑榜”、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公示、失信治理等版块,任意点击进入其中,就可以“一站式”查询信息或处理相关事务,简单快捷。
近年来,我市全力建设运维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动地方政务信息归集、公开,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应用。2022年,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总量由年初的2.3亿条大幅跃升至8.21亿条,数据归集及时率、合规率不断提升,进一步夯实了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基础。2022年,泰安代表山东省(全省两家)参加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和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观摩活动。
诚信政府建设亮点突出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发改委健全完善了常态化府院联动信息共享、政务失信集中整治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了失信政府机构治理三个动态清零。其中,政府及政府机构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现象连续4年动态清零,确保了省对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单项指标长期满分。
我市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及公职人员公开承诺活动,累计归集承诺信息5.6万条。“泰安市以‘信用+’工程助推法治建设”的典型做法被省委依法治省办《法治工作简报》刊发推介。
信用监管措施全面落地
2022年,我市出台《全面推行差异化监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泰安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各行业监管部门利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市场信用评价结果,结合“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模式,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存在违法失信行为、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强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措施落地、落实。
截至目前,全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已覆盖40余个监管领域。建立信用修复主动服务和严重失信集中整治制度,通过“主动服务+必要惩戒”,指导帮助78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1024件,全市严重失信对象占比降至0.217%历史低位,切实维护了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惠民便企应用更深更实
2022年,“信易贷”泰安站累计实现授信2700笔、509.24亿元,其中,当年现授信1853笔、397.35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依托“信易贷”、产业链、金融服务队等模式,广泛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制定出台《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信用信息大数据应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支持有信用、有效益的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发展。
市、县两级累计创新推出“信易批”“信易贷”“信易游”“信易税”等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70余项,实现“信易+”工作全面破题。高水平建设了泰安市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实现年增授信1939笔、439.6亿元,分别为去年同期的2倍、4倍。岱岳区“打造诚信卫健 建设健康岱岳”、新泰市“政银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信动能’”、肥城市“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信用+社区治理’”3个案例(数量居全省第3位)入选山东省第二届“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优秀案例、典型案例名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信用体系建设典型城市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对未来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紧紧盯住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国城市综合信用状况监测排名跻身261个地级市第一梯队、“信易贷”年度授信大幅跃升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牢固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真抓实干,不断拓展信用信息归集范围、提高数据质量,不断扩大信用监管及信用惠民便企产品覆盖面,不断提高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信用建设重要作用,为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