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泰安日报 4下一版
习近平同安哥拉总统洛伦索 就中安建交40周年互致贺电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全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先进群体表彰名单公布
泰安体育系统多个单位 受省级通报表扬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泰安代表团成立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徐文莉 马晓艺

田畴迎丰收,乡村气象新,希望的田野铺展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022年,我市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良好势头,美丽宜居乡村展现新面貌,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踏歌而来。

“减垄增地”模式全省推广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一年来,我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技要素不断向广袤田野聚集,促进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总产量267万吨。

肥城市安驾庄镇蔡家颜子村的种粮大户肖红霞,今年迎来了一个好收成。“今年小麦亩产平均1416.5斤,比‘减垄增地’前显著增产。”肖红霞高兴地说。

让肖红霞受益的“减垄增地”模式是指去掉传统田间一道道凸起的地垄,在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地块上,建设微喷带、立杆式喷灌、地埋式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高科技作业让田间生产路、浇水沟渠等大幅减少,有效种植面积更加可观。

2022年,我市在全省先行先试“减垄增地”种植模式,一年新推广面积31万亩,每年每亩增产粮食160斤至200斤。像肖红霞一样,越来越多的农业大户正陆续去掉田垄,“减垄增地”作为实践“十大创新”的现实举措在全省稳步推广。我市粮食面积和产量5年实现连续稳定增长,夏粮播种面积250.98万亩、同比增长0.44%,总产117.15万吨、同比增长0.57%。在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全市肉禽蛋奶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重要副食品也形成了生产能力强、品种丰富、质量稳步提高的供给新格局。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市建起市县乡三级“1+6+12”新品种(系)跟踪评价暨展示示范推广平台,设置示范点6处,年跟踪评价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岱岳区被确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全市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7个玉米品种通过引种备案,14个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登记。东平县被认定为全国大豆制种大县,肥城市小麦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获省级认定。目前,我市国家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达到2个、省级小麦和大豆良种繁育基地达到4个。

我市始终把“舌尖上的安全”放在首位,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2022年,我市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如常年一样稳定在98%以上,宁阳县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东平县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打造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8个、市级93个。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1个区域公用品牌、7个企业产品品牌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七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我省首批公布的“好品山东”品牌名单;肥城桃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56家。全市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到57件。

乡村振兴持续深化

“生态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新泰市羊流镇朝阳村,这个曾经只通一条土路、土地贫瘠的闭塞村庄,在将1800余亩山岭地全部流转给惠美农牧种植基地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村民刘培连把5亩多山岭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后,从上坡刨地瓜的农民成为月薪3000多元的基地领班。现在,朝阳村的土地上长出了香飘全国的“万亩花海”,这里既有百合花的种植、深加工,也有组培育种、物流配送、观光旅游,一条以百合为中心的产业链勾勒出乡村蝶变的缩影。

下转02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