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强化使命担当 锐意改革进取 奋力推动新时代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2023年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使命担当 锐意改革进取 奋力推动新时代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徐文莉

2022年,泰安市市场监管局聚能优服,创新实践,尽己所能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守护群众安全放心消费,激发了创业创新活力,厚植了国泰民安底色。市局被评为全市作风建设模范机关;“345党建工作法,赋能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被评为全省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二等奖。“创新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城市执法水平”入选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建成全国首家省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三级联动处置机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泰安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主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多,不少企业发展受到不小的冲击。全力助企纾困解难,政策供给更加多元。市市场监管局制定“我为企业办实事”20项清单,完善44项集成服务事项菜单,组织开展大走访活动,实施服务事项清单、企业帮扶台账和服务流程图的“一单一账一流程”标准化服务;牵头建立11个部门组成的全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扎实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动态调整权责清单、编制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联合签署《省会经济圈暨黄河流域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协同合作协议》,便利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就近办、异地办;联合7部门印发《泰安市市场主体歇业登记实施办法(试行)》,降低经营困难市场主体维持成本,成为全省首部规范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联合人民银行开展“登高望远谋普惠 助企惠商促发展”专项行动,会同邮储银行实施“政银携手 共助小微”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组织银企对接会、“送贷进企业、进市场、进乡村”等活动60余次。

深化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创建,推动标准与创新融和发展,组建40支“1+N”计量服务队,增强了以“好品山东”、高端品牌企业、省优质产品基地等为引领,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为基础支撑的竞争新优势。全市12个品牌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73个项目获评山东优质品牌,34家企业获评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列全省第5位;《助力基于筒子纱智能染色精准计量工业示范项目》入选全省十大计量创新典型案例;全省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印发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文件,发布9项泰安市地方标准,2个样品和3个标准化试点项目在国标委获批立项,中康国创山东省先进印染技术、路德山东省土工合成新材料2个省技术标准创新中心,以及泰山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山东宝来利来生物技术等5个省级标准化试点获批立项,先进印染技术列入全省国际标准突破专项,矿山机械、高性能土工复合材料、海洋工程用纤维绳列入全省重点国家标准研发计划。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召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议,组建“知识产权赋能企业发展巡讲服务团”,组织首届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培育大赛,开展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意见》,实行市、县、所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三级联动”,激发了创新活力。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726件,同比增长24.49%;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57件,居全省第5位,中国驰名商标达54件,居全省第7位。主动承担知识产权领域“揭榜挂帅”试点任务,全市范围内实现企业变更登记与商标变更申请的同步受理,有力推动了商标便利化改革。

助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更加有为。市市场监管局坚持以检测促产业理念,广泛开展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调查,推动全市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扩规增效,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情况。围绕13个重点产业链,举办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链发展暨培训会议,将我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专利,申请纳入全省专利优先审查快速通道,推荐我市海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进行专利快速预审备案和申请,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原来22个月缩短到12个月以内,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由原来8个月缩短到2个月。承担18项省级专利导航项目,覆盖全市13个重点产业。充分发挥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链专班职能,完善问题直通直办、即报即解、梯次解决“三项机制”,搭建产业升级、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推进“三大平台”,科学谋划延链、补链、强链路径,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逆势强劲提升。

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疫情期间,市市场监管局抓住进口冷链食品、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药店、农贸市场不放松,69处农贸市场逐一签订《农贸市场疫情防控责任书》,药店疫情防控“雷霆行动”检查药店6454家次,停业整顿149家。

食品安全监管以“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食品添加剂“两超”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农村假冒伪劣整治行动、特殊食品提升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管水平“双升”工程、清洁厨房行动等,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三标”管理、农批市场“五项制度”、风险会商等制度,深入推进“山东食链”注册上链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山东省市场监管简报》刊发我局学校食品安全“四大”活动经验做法。

药化械安全监管聚焦新冠病毒疫苗、医保高值药、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重点产品,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周边、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化妆品“线上净网 线下清源”专项行动、医疗器械“清网行动”,建立“六有六统一”规范化药房建设标准和“六有”口腔医疗器械管理标准,实现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三级监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全覆盖监督检查。《山东药品监管简报》刊发泰安打造放心口腔品牌的经验做法。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涉及民生的重点工业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扎实开展水泥产品专项整治、“一老一小安全守护行动”,水泥、钢筋、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危险化学品罐体及包装物实现生产企业全覆盖抽检。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特种设备大排查大整治、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百日行动,压实企业、属地、部门、行业、检验机构等各方责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全省率先开展作业人员证书电子化和监审联动“掌上查”试点,有效防范和杜绝了特种设备事故和重大影响事件发生。

维护公平竞争,保障民生福祉

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建筑、公用事业等涉及民生和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坚持存量清理和增量审查并重,清理要素市场政策措施,组织部门、县市区联席会议、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重大政策措施会商会审。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商业秘密保护,加大打传规直力度,建成商业秘密保护指导点(站)、示范企业和基地21家。强化信用奖惩,开展网络经营主体“亮照、亮证、亮标、亮规则”专项治理、“2022网剑行动”,规范了网络交易行为。

召开家装合同培训指导会,加强格式合同整治,推进了公平诚信交易。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提醒告诫、行政约谈、检查执法等措施,加强汛期、疫情等重点时段的价格行为监管。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贸(农批)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制定《泰安市城区2022年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办法》,8处市场获评星级农贸市场。

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全域创建,全市放心消费创建主体达36.6万家,省市县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1656家,发展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3.4万家、ODR企业3074家,13个案例在全省放心消费创建优秀案例展示推广活动中受到表彰。以消协换届为契机,广泛开展法律云课堂、3·15“放心消费泰山行”、家用汽车4S店消费纠纷先行调处承诺等活动,就电话号码标记约谈腾讯、360等软件平台,完善“泰山消费树”未消费预警平台。8个单位已全部完成消协换届工作,1人入围2022年度“山东最美消费维权人物”候选,建成消费维权服务站118个。成立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专班,深入推进2022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7起案件被省局列为典型案例。

建设作风过硬干部队伍,激发争先进位的干劲

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市市场监管局严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邀请市委党校教授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讲座,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局党组以上率下,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营造了浓厚学习氛围。举办“庆祝二十大、建功新时代”演讲比赛,开展“三晒一评一公开”、机关作风集中整顿、模范机关创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登高望远、奋力争先,站好第一方阵”主题活动,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队伍有冲劲、有干劲、有活力、有动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建标准化建设,4个机关主题党日活动被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案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执法监督,1人入选全国行政执法先进个人,司法部复议应诉局对该局行政执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刊发该局实行涉案物品委托管理的经验做法。制定涉及全市34个部门154项抽查事项的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认真落实基层所规范化建设提升三年规划指导意见,加大基层人才队伍培养,“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应用指数达29.4,排名全省第5位,《中国市场监管报》刊登基层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经验做法。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始终保持凝心聚力推动市场监管事业发展的精神自觉。泰安市市场监管局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力以赴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