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东岳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泉公园如初见
  
  版面导航    
2022年1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泉公园如初见

 

□马辉

依泉建寺、建庙、建园,在我国历来是一种时尚。明嘉靖壬午解元封尚章曾在白鹤泉侧建别墅,引水为池,曰封家池。池上泉水突涌,白鹤云集,煞是壮观,达官贵人多在此欢宴。封家池尽管早已不存,但其盛名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并载入历代志书,至今泰城还有因封氏老宅而命名的封家园街、封家园东巷等老地名。1983年,广生泉公园建成,这是泰安第一处以泰山名泉命名的公园。2011年1月19日,为切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泰山名泉,我作为市政协委员,针对泰山环山路全线贯通的良好时机,向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建设环山路沿线名泉公园,进一步创造良好旅游环境和市民健身环境的建议》的提案,最早将利用泰山名泉建设名泉公园这一长远性课题提了出来。提案引起了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列入了有关城市建设规划。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市的名泉公园建设崭露头角。近几年,市有关部门又精心打造或整修了大众泉、涤尘泉、白鹤泉等城市公园和街角游园。名泉公园如初见。这些以泰山名泉为主题的公园、绿地、广场,犹如一个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蓦然出现在泰城的泉边、街巷,让人感到格外美好、格外惬意、格外亲切,既增加了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内涵,也大大增加了周边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愿我市这样的名泉公园、名泉绿地,越建越美丽,越建越壮观。

下面,简单介绍几处已建成的名泉公园、名泉广场、名泉游园。

广生泉公园

广生泉位于泰城北金山路西,因泉水北侧的青帝观(已圮)主祀广生帝君而得名。广生泉出北陡崖下,由于泰前大断裂阻断了来自泰山的裂隙水、渗流水和地表水,并有灰岩岩溶水资源,泉水在此经砌石井流出而成泉。

广生泉为泰山名泉。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595年)巡幸泰山,曾在山下设坛祭东方主生的青帝,后人在此建青帝观,观内有眼光泉。宋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青帝观改名为广生帝君观,眼光泉随之被称为广生泉。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将广生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广生泉被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定为泰山十大历史名泉。

广生泉与白鹤泉东西相望,素有“西有广生、东有白鹤”之说。又传,岱阳三股水,东为王母泉,中为白鹤泉,西有广生泉,皆天精地灵之神水,深受古今大众喜爱。该泉一直泉脉较旺,古人认为妇女饮此泉水可“早生贵子”。

1983年,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泰安划征周围土地5亩,建起广生泉公园。从1993年始,市有关部门先后对该园进行3次修缮,使之成为一处融娱乐、健身、休憩于一体的活动场所。2000年10月,市建设局又征地5亩扩建该园,重点保护历史名泉广生泉,翌年3月竣工。建展厅500余平方米,花卉温室200余平方米。在原有水面上续建300余平方米的水面,新建透视长廊与仿古亭,游园总面积由原来4000平方米扩大至7650平方米。按功能分为休闲、健身、展览3个区域,设有象棋、麻将、门球、乒乓球等休闲娱乐设施。扩建后的广生泉公园同时命名为广生泉泰山盆景园,着重于对泰山盆景的保护与开发。1988年9月12日第二届泰山国际登山节前夕,胡耀邦偕夫人李昭第二次来泰安视察时,欣然为泰山广生泉公园题词:“泰山盆景走向世界”。

现广生泉泉井深1.5米。该泉系深层地下水补给泉。春季日出水量约在6—20立方米,雨季约20—40立方米,常年不涸。泉上有泉亭,亭上方悬一木雕龙,泉亭匾额书“龙泉”二字。泉旁有泉池,名“广生池”,长15米、宽8米,是泉水的蓄水池。因周围已建成大面积居住区,水质污染严重,已不可饮用。

白鹤泉游园

白鹤泉游园位于红门路岱宗坊以北路西、红门路游园东园内。白鹤泉为泰山三大名泉之一,因古时白鹤常云集于此而得名,明嘉靖间泉水枯竭。新中国成立后将泉甃石为井,予以保护。现仅存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泰安知县冯光宿建“玉皇阁·白鹤泉”古石坊一座,及原井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泰安知县程志隆(字蕴山)书“白鹤泉”方碣一方。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将白鹤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白鹤泉被泰安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评定为泰山十大历史名泉。

白鹤泉原址在红门路西,2006年红门路拓修时,牌坊被移至红门路路东偏北、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园南面,并挖南北两水池人工注水,亦称“白鹤泉”,并重建泉亭,“白鹤泉”石碣移至池边,使此处成为一处人工小型游园。

今年,在泰城全域公园体系改造建设中,市城市管理局对地处红门路东的白鹤泉游园进行了改造整修,对人工水池进行加固、养护,建成造型古朴的院墙,代替了原先的铁栅栏;对园中的玉皇阁·白鹤泉石坊、六角泉亭及座椅进行了整修、刷新;并沿泉池建起了一面南北向长11米、高3.4米的泰山名泉景观墙。景观墙通过雕刻艺术和文字介绍的形式,形象展示我市白鹤泉、广生泉、王母泉、玉液泉等名泉在泰城、泰山所处位置,以进一步向游客和广大市民宣传久负盛名的泰山泉文化。经重新整修后,白鹤泉游园面貌面貌一新,现已对游客开放。

醴泉广场

醴泉广场位于东岳大街中段路南、奈河西岸、天书观遗址内。原天书观门外有被称为泰山三大名泉之一的醴泉,北部山岩裂隙水、渗流水在此处流出而成泉。现为人工泉,无水。

天书观是泰山脚下著名道观之一,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名乾元观,后改为天书观,是宋真宗自称夜梦神人向他宣告赐天书于泰山的地方。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后,天书观成为盛极一时的宗教活动场所。清乾隆三年(1738年),天书观毁于大火,遂废。

1985年修建东岳大街时,天书观遗址被一分为二,东岳大街从中间穿过。因醴泉位于路边人行道上,泉井除去,留原井盖于故地。1999年4月,此地建成天书观游园,游园总面积4300余平方米。我市以天书观遗址文化为主题,依原有地形,用“借景”手法,使景点与周围建筑、水体和谐一致;以乡土树种为主,冷季性草坪为底色,共栽植各类大规格乔木56株,铺植草坪2530平方米;园北绿地内安放泰山石,上刻“天书观遗址”5字;后在遗址南重新甃井,沿用醴泉名,并重立醴泉碑一通。新挖醴泉北建成圆形广场,成为附近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涤尘泉游园

涤尘泉位于王母池庙西南50米、老君堂东南80米、先秦著名旅游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的泰山古环水之右,因地处泰山丽区,山岩裂隙水流出而成泉。泉水清澈甘甜,饮之有洗尘涤滤之感。

涤尘泉在历代地方志书、泰山文献中均有记载,但民国后失迷,泉名也随之在景点中消失,仅仅能在史书中看到。2014年,笔者会同部分文史工作者通过查阅志书文献、同耄耋老人座谈、现场考察分析等方式,对涤尘泉泉址进行详细查证后确认,红门路东、今小天庭酒店南沿偏东、山农大林学院树木园北部即为后土殿故址,此处曾有一长方形古井,后因建房填没,此古井即为涤尘泉。

今王母池庙西南、老君堂东南亦有一古井,市民习惯称此井为王母池水井。2008年整修泰山环山路中段时,将井口整修为长方形花岗石平台。2020年春,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泰山景区管委会对泉井进行了保护性整修,新建泉亭,重砌了井台,周围安置护栏,并清挖了泉井。井口上置以圆形井筒,高出地面半米,以确保泉水清洁。泉亭面南,略偏东。经专家会论证,此泉恢复使用消失上百年的“涤尘泉”泉名,延续了传承上千年的泰山名泉文化。现泉亭上悬挂“涤尘泉”匾额,亭南有抱柱联“清分王母瑶池漪,碧影天门凤岭霞”。亭东立碑墙,墙上嵌泰山景区管委会立“涤尘泉亭记”石刻碑文。同时,泰山景区管委会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将此处辟为开放式公园,工程历时两月,于当年劳动节对外开放。如今,走进涤尘泉园区,新整修的柏、槐及灌木林郁郁葱葱,林间小道曲径通幽,络绎不绝的市民在新清挖的涤尘泉边排队取水,不少人在此健身、娱乐。往北望去,碧空下,天门屹立,天梯悬挂。置身绿树花丛,仰望泰山,恰似迈入仙境,好一幅安静、祥和、舒适的人间欢愉图。

大众泉游园

大众泉位于泰山南麓普照寺山门前西侧。此地山岩裂隙水丰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先生为解决山民吃水而开凿,并在泉旁地面巨石上题刻“大众泉”泉名。后冯玉祥又开凿了王母池庙南朝阳泉。大众泉、朝阳泉均被《山东省志·泰山志》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普照寺东烈士祠西黑虎峪南段即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荷花荡,系清康熙初年普照寺住持僧元玉(号祖珍)携弟子在此开地采石,历时八年筑成,后荒废。烈士祠东即藤萝峪。峪内元玉《石堂铭》及翠屏石、盘云梯、振铎岭、石堂等十二景刻石犹存。

新中国成立后附近居民在大众泉边砌池蓄水,水池长宽各6米,作为山民饮用和灌溉水源,泉名石刻围在池内;1974年在泉池下建成总库容约1.5万立方米的云门水库。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出水量变小,泉池与水库废弃,泉水从泉池渗出南流。泉池内冯玉祥“大众泉”隶书题刻夏秋季即被杂草埋没,冬天就显露出来。泉池下数十亩山涧洼地杂树丛生,荒草遍地。为整治好大众泉及周边环境,自2006年以来,笔者会同其他市政协委员,曾五次在市政协大会提交保护大众泉等泰山名泉的提案,市有关部门制定了整治规划,但因种种原因,大众泉尚未得到治理。

2020年4月,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笔者提出保护大众泉和冯玉祥石刻,建设大众泉湿地公园及保护众多泰山名泉的建议。市委主要领导很快作出批示,并到现场调研,对保护大众泉及众多泰山名泉提出了明确要求。泰山景区管委会迅速启动泰山名泉保护提升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大力推进名泉保护利用工作。至年底,泰山管委会对主景区内53处名泉进行了整修保护,其中多方筹资200余万元,对大众泉进行了彻底整治。如今,多年隐迹于山岭荒草间的大众泉经过修缮疏浚,面貌焕然一新。施工人员通过泉池清淤、泉眼清理,使泉水再次汇聚,清澈见底,旱季日出水量能达到15立方米左右。此外,施工人员还新修建了泉池,整治了泉边环境。泉池周边青砖地面、花墙别具一格;从北面原出入普照寺的子午桥南,修建通往大众泉的石子路和过藤萝峪水溪廊桥,颇有水乡风貌。泉池北侧石碑《大众泉记》,记录着大众泉的历史渊源和整修过程。同时,在泉池下清挖淤泥杂树,修坝蓄水,恢复云门水库原貌,建成约5000平方米的湖面,湖水最深处约2米。云门湖呈S形,湖南边新整修水坝高差约6米,夏季由藤萝峪、黑虎峪涌来的山水翻坝腾空而下,瀑布如帘,激湍撞击,轰鸣贯耳,泻入奈河,此即泰城居民熟知的“云门瀑布”景观。去年在云门湖北部栽种了200株荷花苗,力求使此处呈现史书上记载的泉水叮咚、风清荷香的荷花荡风貌。沿湖树荫下修建鹅卵石小道,供市民散步游乐。如今,泰山脚下这处名泉及其周边难得的山涧洼地已华丽转身,变成独具特色的山麓公园,成为一处新的市民游园和游客打卡地。

青龙泉小广场

青龙泉原位于泰山环山路东段南侧三合村七组刘家庄原刘逢盈家东墙外,山岩裂隙水在此处流出而成泉。泉为明嘉靖壬午解元(1522年)封尚章开挖,泉旁有圆石,上有封尚章“青龙泉”三字题刻。《山东省志·泰山志》将青龙泉列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12年始,该地进行旧村改造,建设三合御都小区。

该泉历史上水源旺盛,为梳洗河重要源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安府志》载:“其地水泉甚多,唯青龙泉有石刻三字可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初版的聂鈫《泰山道里记》载:“凌汉寨西曰堰岭河。河腹双泉递涌,汇为金牛湾。又东南右纳青龙泉水,又西南会梳洗河。”

封尚章在泰安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曾开挖了两处名泉,一处是白鹤泉,一处是青龙泉。泰山传说“十二口大锅封堵白鹤泉的故事”多种版本中说的封举人、封员外、冯员外、冯御史等,其原型就是封尚章。至2012年,青龙泉泉脉仍旺,夏秋雨季出水量较大。2012年10月,在旧村改造中,地处泰山刘家庄的历史名泉青龙泉,泉眼面临被掩埋、明朝“青龙泉”刻石面临被盗走的危险。有文史专家通过网络给笔者发来信息“吁保护之”。得知这一消息后,笔者立即会同志愿者到现场查看,连夜写出了《关于切实保护青龙泉泉眼及历史碑刻的建议》,呼吁保护好这一历史名泉。虽然青龙泉泉渠、泉脉最终未能摆脱被挖填、毁坏的命运,但名泉碑刻得到了保护。开发商按泰安市、泰山区要求改变原定设计,在小区内新建青龙泉泉池,“青龙泉”刻石移立人工泉边,成为这处历史名泉的唯一遗存。同时,泉旁建成一处小型名泉广场,成为小区居民的健身游乐场所。

本版图片均由 马辉 摄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