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东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洪涛烈士家乡行
  
  版面导航    
2022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涛烈士家乡行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洪涛。
▲宋元明(左一)向洪云林夫妇赠送《徂徕山起义》。
 

□宋元明

在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85周年之际,笔者抚今追昔,回想起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拍摄《日出泰山红东方》党史纪录片,前往江西省横峰县洪涛烈士家乡进行采访的情景。特撰一文,以示对英烈的缅怀。

摄制组采访洪涛之子洪云林(左四)。

林浩之子林水星(右)将洪涛、林浩使用的手枪照片赠送给宋元明。

青板乡而非“青板桥乡”

2021年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泰安市决定拍摄《日出泰山红东方》党史纪录片。作为泰安党史学者,笔者被聘为本纪录片顾问,笔者提出,徂徕山起义已多次拍摄,但都未去四支队司令员洪涛的家乡采访。这次要下定决心,一定去洪涛烈士家乡采访。这是本片的特点,也是本片的亮点。

3月16日,该片在徂徕山大寺举行了开机仪式。随后,笔者与泰安广播电视台几位记者,前往江西省横峰县洪涛烈士家乡进行采访。采访摄制组先到南昌市,然后转乘绿皮火车前往横峰县。绿皮火车,在津浦铁路线上早已退休,但却是无法割舍的留念,渐行渐远的绿皮火车,那哐哐当当、摇摇晃晃的慢节奏行程,依然留在记忆深处。多年不坐,反而感到非常亲切。在车上,笔者与记者斟酌采访提纲,力争多挖掘些资料。3月24日晚,采访摄制组到达横峰火车站。

采访摄制组又从横峰县坐汽车到洪涛烈士所在的乡。之前,有关史料记载,洪涛是横峰县“青板桥乡”人。到了乡政府,接待采访摄制组的是乡人大副主席吴琳华。当咨询乡名时,他告诉采访摄制组,这个乡叫青板乡,没有“桥”字。嗨,不到现场,还真弄不清楚,这也纠正了史料中洪涛籍贯的一个错误。

青板乡是上饶市横峰县下辖的一个乡,亦是革命老区之乡。辖区面积70余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有2万余人。采访摄制组说明来意后,吴琳华热情地说:“你们千里迢迢过来,辛苦了。”然后,吴琳华带领采访摄制组来到排楼村。

当时正值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一路上,金黄的花朵及蝶恋花映入眼帘。偶尔能看到在田埂上的老水牛,后面跟着俏皮的小水牛,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呈现眼前。油菜花的芳香透过车窗沁人肺腑,令人心旷神怡。到了排楼村,采访摄制组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洋。

张洋说:“我们排楼村有580多户村民,有2300余人。还有几个自然村。洪涛的家在杨家村。杨家村又分为四个小组,洪涛家在鱼头上。”

采访摄制组说明来意后,张洋爽快地说:“走,我领你们到洪涛儿子家去。”

采访洪涛烈士儿子

“洪家是什么情况?”在路上,笔者向张洋了解了一些情况。

“洪家是从福建搬迁来的。他父亲叫洪耀和,生育了7个孩子,4个儿子,3个女儿。洪涛是老大。”张洋答道。

“洪涛烈士牺牲时只有26岁,没结婚,怎么有儿子?”对于洪涛烈士的儿子,笔者有些疑惑。

“洪涛是老大,15岁参加革命,离开家乡,还参加了长征。他没结婚,26岁时在泰安牺牲了。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老大这一支不能断了香火,1962年,就把老七洪裕龙的儿子过继给了老大。”

“洪涛的这个儿子叫什么,今年多大?”笔者问。

“叫洪云林,1957年12月28日出生,属鸡的,今年64岁。”张洋说。

说着说着,就到了洪云林家。洪云林,个子不高,有着南方人的雅致,南方口音较重。分别介绍后,我们把带去的食用油、面粉、鸡蛋等物品送给了烈士后代,并说:“你父亲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也是四支队的司令员。他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功绩卓著。后因枪伤复发,牺牲在泰安县劝礼村。他是泰安人民崇拜的英雄,也是泰安人民的骄傲。这次专门前来拜访,主要为了了解洪涛烈士在家乡的情况。”

洪云林有些激动地说:“你们是第一次来的,太感谢啦。”

采访摄制组观察了一下洪云林居住的房子,是一座水泥结构的新式房屋,就问:“洪涛烈士的老屋在哪里?”

“老屋在鱼头山坡上。被敌人烧了。”洪云林说。

“能带我们去看看吗?”

“走。”

洪云林指着鱼头山坡上一片树林说:“这就是我父亲房子的旧址,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洪云林折了一枝树枝,抽了一下面前的草,气愤地说道:“这些坏家伙,真可恨!”

在返回途中,洪云林又谈道:“我父亲是老大,兄弟姊妹七人,除了父亲是烈士,两个叔叔也是烈士。一个叔叔叫洪裕成,另一个叫洪裕金。我一个姑姑跟着方志敏干革命,也牺牲了。”

“真是一门忠烈。”笔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有没有他们的事迹介绍?”

“在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我父亲的像和事迹介绍。在方志敏纪念馆里,有我姑姑的事迹介绍。我叔叔的材料,县档案局好像有。”洪云林说。

笔者送给洪云林一本泰安市委党史办编辑出版的《徂徕山起义》,并告诉他:“书里面有不少关于洪涛烈士的情况记述,主要是当年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的回忆。”

“太好了,我一定好好保存。”洪云林说。

参观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

吴琳华给横峰县委党史办公室打去电话,把我们要去参观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消息告诉了县委党史办主任。因为有事,吴琳华安排张洋带采访摄制组到了葛源镇。

葛源镇因漫山遍野生长着野葛,又处溪水源头而得名。全镇3.2万人,面积115平方公里,是“江西十大文化古镇”。在红色文化方面,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采访摄制组赶到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见到了横峰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徐丽英和纪念馆主任洪蓓。

我们在洪蓓的引领下参观了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横峰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53年,占地1.4万余平方米。当年横峰县总人口数不足6万,但参加革命的就有两万余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5849名。洪涛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洪蓓说。

走进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序厅,我们以采访摄制组成员单位的名义,敬献了花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随后,采访摄制组来到了洪涛烈士事迹介绍区域,介绍区上方是洪涛烈士像,下面有一段300字左右的简介。“洪涛烈士的像好像是画的?”笔者问道。洪蓓说:“布展时没有征集到洪涛烈士的照片,便请人画了一张。”

“我们泰安市委党史办征集到一张洪涛烈士的照片,是从合影中提取的。”正巧手机里存有一张,笔者便当场将照片发送给了洪蓓。洪蓓如获至宝,向采访摄制组表达了感谢。

徐丽英也介绍了洪涛烈士的一些情况。“洪涛司令员的成长进步,与他不断学习是分不开的。洪涛家庭贫穷,无力供他上学,不到10岁就上山砍柴,下地干活。14岁就给地主放牛,饱受饥寒和人间之苦。15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徐丽英说,在革命队伍里,洪涛参加了好几个地方的军政学校学习。一是1929年,洪涛先在方志敏提议创办的信江军政学校学习,虽然以前没读过书,但他聪明好学,又很刻苦,成绩很好。结业后被分配到方志敏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任排长、连长。之后,任红十军四旅十团一营营长、十团副团长。在方志敏领导下,洪涛为建设、保卫赣东北根据地英勇斗争,作出了贡献。二是1933年1月,洪涛随红十军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被派到瑞金中央红军学校(不久改为“红大”)学习,进步很快。毕业后,洪涛任红七军团十九师第五十六团团长、代师长。然后,洪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是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洪涛又被派到延安“抗大”高干科学习。由此可见,这几次学习,提高了洪涛的理论水平和军事指挥能力。

洪涛烈士遗留的文献文物

在交流中,徐丽英和洪蓓询问笔者,能否提供一些有关洪涛烈士的资料?张洋也说,村里发展红色旅游,准备建一个洪涛等烈士的展室,但缺乏资料、实物。

笔者思忖片刻说:“有几样和洪涛烈士有关的文献、文物,其中有一张借条、一张委任状。”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四支队成立,并设经理部,马馥塘任主任,还成立了募捐队,由赵笃生负责。当时四支队有几百人,想解决吃饭问题主要靠募捐。这张借条就是1938年1月18日,募捐队队长赵笃生到泰安县角峪镇安乐庄的赵继润家,借了小米876斤,还有猪一头、羊两只。借条是农民赵培国在翻盖老屋时从墙缝里发现的,并于2001年11月捐赠给泰安市委党史办。这张借条,既反映了四支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体现了军民鱼水关系。

而委任状,则是张洪涛司令员签发的委任状,是洪涛、黎玉委任郭竹斋为四支队游击队别动队队长的命令。

20世纪90年代,中共新泰市委党史委在征集史料过程中,发现了一张四支队于1938年颁发给郭竹斋的《委任状》。写着:“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委任郭竹斋为本队游击队别动队队长”,署名是支队长洪涛,政委黎玉。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任命书上盖有红色大印,印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关防,共26个字。

经辨认核实,这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时,武中奇所篆刻的大印印文。因为这方大印遗失了,在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之际,由武中奇根据记忆重新篆刻了一方,印文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之关防,共16个字。两印相差10个字。通过这份《委任状》,不仅清晰地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名称展现出来,还纠正了党史书籍及报刊文章中四支队名称的以讹传讹。

“文物是什么?”

“是洪涛使用的手枪。”

“在哪里?”

“现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事情要从林浩之子林水星说起——

2017年底,泰安举行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80周年活动,林浩之子林水星被邀参加。据其透露,他父亲有一支德国毛瑟C96手枪,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经进一步了解,这支枪是四支队司令员洪涛给林浩同志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洪涛参加长征时,打了很多恶仗,并缴获了这支德国造毛瑟C96驳壳枪。这支驳壳枪,俗称“盒子炮”,因为有全自动功能,又称“快慢机”,是1896年德国毛瑟兵工厂专门为高级军事指挥军官量身定制的一款随身佩枪。洪涛在延安接到被派遣到山东命令后,就把这支枪带到了山东。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在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任命洪涛为司令员。此时,洪涛昂首挺胸,高举C96驳壳枪对空鸣放三枪,然后带领大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后,洪涛挥舞着那支C96驳壳枪指挥战斗。由于长征负伤弹头留在肺部,旧伤复发,洪涛经常咳血。1938年5月25日夜,在泰安县劝礼村,代理省委书记兼任第四支队政委林浩和军医张一民守在洪涛身边。洪涛挣扎着坐起身,从枕下抽出了这支伴随着他走过长征路的C96驳壳枪,交给了林浩。1964年,林浩才依依不舍地把这支从洪涛手中接过来,且随身携带了26年的C96驳壳枪,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林水星参加纪念活动返回北京后,找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几经交涉,终于见到这支枪,并拍摄照片。2018年春,林水星又赴泰安,将手枪照片赠送给笔者。这支佩枪,是洪涛、林浩等英烈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辉煌功绩的历史印证。

笔者告诉洪涛家乡的同仁,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共享,至于实物——洪涛使用的手枪,可去北京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系,看能否复制?

通过采访,笔者收获颇多。不仅征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而且填补了一些党史军史上的空白。尤其是洪涛烈士的形象,在笔者脑海愈益高耸,令人从心中更加崇拜。采访摄制组决心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洪涛烈士与徂徕山共存,与泰山同在。特赋诗一首:

家贫幼立报国志,

遭受欺凌举战旗。

两万长征频抗御,

三番中弹储胸肌。

七七事变平津陷,

第四支队齐鲁驰。

百炼成钢司令员,

洪涛烈士载青史。

(作者系中共泰安市委原党史办调研员)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