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杂症找老郑,老郑出马准能成”,这是东平县很多群众熟知的一句口头禅。群众口中的老郑,就是获评泰安市“最美公务员”的东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寅。他始终牢记“人民信访为人民”,坚持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
再坚固的堡垒也要攻克
在信访工作中,很多事都是难事、烦事和糟心事。但在郑玉寅心中,再硬的骨头也要有人去啃,再难的结也要有人去解。善解难事,考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水平,也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担当。
2012年3月,东平街道稻屯村群众到东平县信访局集体上访,反映村里财务、土地承包、村干部作风等问题,情绪十分激动。为了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当时在东平县纪委工作的郑玉寅被县里任命为工作组组长。在办理信访案件的7个多月里,他带领工作组进村入户,与党员个个谈、群众户户访,深挖问题根源,抽丝剥茧,摸清事情真相,对症下药。为了找当事人了解情况,他不厌其烦地跑了十四五趟,终于让当事人打消了顾虑、敞开了心扉。
当时,郑玉寅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半个月都见不到他一面,尽管郑玉寅对此非常愧疚,但是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凭着他对工作的执着,工作组彻底摸清了稻屯村存在的46个焦点问题,查清了新老班子16年的财务账目问题,理顺了村集体有关承包合同、承包关系,清缴了长期拖欠的31万余元承包费,并严格按照程序重新组建了村“两委”班子,使一个混乱多年的村庄逐步迈入了正轨。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郑玉寅成为处理复杂问题、特别是集体性上访案件的行家里手。哪里出现集体上访、哪里有缠访闹访行为,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东平县信访局先后化解了一系列“疑难杂症”和突发事件,620件信访积案和522件国家信访局、省信访局交办的重复信访事项全部化解。
群众的事比天大
等不得、慢不得更拖不得
郑玉寅常说:“在工作中,我们既要对得起组织,更要对得起群众和自己的良心。”
郑玉寅深知,信访问题靠等、靠拖,不但于事无补,更会损伤群众的信任和感情。2017年,东平县城金信花园小区部分业主上访反映买房多年未能办理房产证问题,有的业主情绪比较激动。面对这种情况,郑玉寅与群众贴心对话了2个多小时,嗓子喊哑了,嘴唇磨干了,道理讲明了,群众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为了尽快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郑玉寅从源头做起,协调东平县国土、房管、住建、地税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题会议12次,并主动联系对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小区土地权属不一致、未进行规划验收、消防安全存在问题未整改等问题。最终,业主顺利办理了不动产证。
多年来,郑玉寅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用真诚对待群众,用真情消除隔阂,用真心化解矛盾,协调解决拆迁安置、征地补偿、追讨工薪、福利保险等急事、难事、麻烦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政治本色。
信访工作要与时俱进
更要积极创新
在很多人看来,郑玉寅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他只要按部就班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
但是,郑玉寅没有坐等退休,他告诉记者,信访工作要与时俱进,更要积极创新。他带领东平县信访局以创建人民满意窗口为载体,不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模式,创新推行“1+4+N”接访工作机制,即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县级领导干部和4名县直单位负责人到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值班接访,乡镇安排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在本乡镇轮流坐班接访。推行每周日县级领导干部定期到包保乡镇(街道)公开接访下访制度,着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同时,紧密结合“治重化积”专项工作、信访积案攻坚和进京上访治理等重点工作,积极推动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包保重点案件、一岗双责等制度全面落实。
为了有效解决信访工作“上热下冷”问题,2021年,郑玉寅主持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基层基础工作实行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将信访工作成效与经济奖惩挂钩,大大激发了乡镇(街道)和村(居)干部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心、内动力,使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当地,这一典型做法被全市推广。
郑玉寅说:“信访工作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只有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才能真正让群众放心和满意,我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个信访件,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