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玲玲 通讯员 王先琪
全市5.4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市88个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养老机构115家,养老床位达到1.8万张;建成公益性公墓1232处;完成185条泰安城区道路命名、更名……惠民实事用数据说话,10年来扎扎实实的民生数据展现了泰安市民政系统的责任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安市民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认真履行为民解困、为民谋利、为民服务职责,全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书写了泰安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人民至上勇担当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高效精准
全市民政系统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切实把特殊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基本生活挂在心上,不断加强城乡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筑牢全方位兜底保障网,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脱贫攻坚“兜底一批”任务圆满完成。全市5.4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占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总数的64%,市民政局被评为“泰安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
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71元和660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29%、282%;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220元和962元;临时救助标准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3—12倍;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142元、1706元、1198元,较2012年分别提高114%、184%和299%。
未保工作温暖有爱。在大幅提高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机构建设,市民政局新设立了儿童福利指导科,成立了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6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县级未保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市88个镇(街道)全覆盖,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
残疾人福利精准全面。我市建立残疾两项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一二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和三四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0元、139元;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0元、139元。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以来,我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集资金10.81亿元,投入9.36亿元开展各项救助帮扶活动,救助困难群体100余万人次;累计销售福利彩票56.14亿元,为市级筹集公益金4.86亿元,有力支持了全市公益事业发展。
坚持强基固本添活力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多元务实
全市民政系统不断强化城乡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积极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向着风险在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美好在家门口实现的目标持续发力。
创新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我市全面建立并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3岗18级”薪酬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总量达4838人。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新建住宅区配建移交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实施办法》,全市共配建移交社区用房62处、35368平方米。《山东新闻联播》2次报道了我市的做法,《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市经验。我市制发城市社区协商指导规程、村民议事协商指导意见,重点培树了100个城乡社区议事协商示范点,岱岳区村(居)议事协商经验被确定为“山东标准”建设项目。今年全省基层议事协商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泰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并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岱岳区、肥城市分别被确定为山东省社区治理实验区。
培育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我市把党建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发《关于加强全市行业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知》,全市1235家市管社会组织、党组织单独组建率提高至66%,社会组织党建入章完成率达到100%。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每年遴选50家优秀社会组织,市县两级财政列支240万元予以重点扶持,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3673家,较2012年增长43.25%,涌现出泰山救援、汇元公益、手拉手公益等一批知名公益品牌。
推动社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志愿服务立法工作,《泰安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于2022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14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3万余个。我市“菜单式”志愿服务经验被民政部、团中央推广。
坚持改革创新增效能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等普惠
全市民政系统强化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等普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养老服务提质扩面。我市将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养老泰安 养生泰山”服务品牌,取得了显著进步。10年来,我市共建成养老机构115家,养老床位达1.8万张;建成社区老年幸福食堂203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处、居家养老服务站230处。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和老年辅具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省主要负责人到泰安视察时,对我市智慧养老管理服务平台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婚姻登记规范便民。我市婚姻登记实现全免费,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婚姻登记业务调整到内地居民户籍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启动结(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
救助管理提质增效。我市建立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年均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000余人次。市救助管理站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维权岗”。
殡葬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我市红白理事会实现村(居)全覆盖。2018年我市被省文明委表彰为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市。全市建成公益性公墓1232处,其中县级8处,镇(村)级1224处。我市探索推出的党建引领殡葬改革经验做法,得到民政部领导肯定;市领导也做出重要批示;省委改革办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省民政厅在肥城召开了全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现场会。
地名管理全面规范。我市累计完成185条泰安城区道路命名、更名以及2123块道路标志、1.96万块沿街门楼牌安装工作。探索完善“地名+”模式,精心打造泰安地名文化中轴街区的经验做法,在《中国社会报》《山东民政》刊发报道。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市民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聚焦困难群众所需所盼和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凝心聚力、创新求实,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