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钱币里的长寿文化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孟嘉落帽
诗意重阳话敬老
白衣送酒
《重阳席上赋白菊》
重阳节,为何要遍插茱萸?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体什么时间,无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在古代,重阳郊野游宴之风非常之盛,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屡见于诗人的吟唱。菊花作为盛会的金黄标记,往往被喻义清高、亮节之风。

据说宋代人叫菊花为“延寿客”,而称茱萸为“辟邪翁”。茱萸像菊花一样,曾频繁地出现在记载重阳的古籍诗文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在我国,很多地区将重阳当成祭祖的节日,人们为那些忘了忌辰的先祖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慎终追远,思源报本。而对孩子来说,只有竞放风筝才能让他们高兴起来。“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农历九月,秋风乍起,是放风筝的大好季节,人们将色彩斑斓的风筝放飞于蓝天丽日之下,观其飘然凌霄,陶情适意。若说这风筝是为了给远方的亲人捎个信儿、送上祝福也未尝不可。

只可惜,如今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自然没法细细体味重阳节的风致了。菊花酒倒是被有些用心的商家摆了出来,但也鲜有人问津。还有重阳糕,城市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吃过,至于茱萸,年轻人估计也没几个识得了。

九九重阳,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因隐喻着“久久”“长寿”等丰富内涵而被定为“老人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具有普世性的,儒家有《孝经》,佛家有孝文,伊斯兰教有孝理,基督教有孝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如此写道:“中国文化自家族生活衍来,而非衍自集团。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点出。”他一语道出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至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民族修养,更是一种文化境界和内化力量。

老有所依在旧时是社会家庭的大事,甚至被提高到做人的基本要求,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古之人,虽往往迫于物质的贫乏,但精神不息,现如今物质丰盈,却由于受价值观演变的影响和现实利益的腐蚀,传统的价值体系变得更加脆弱。我们常用忙于生计为借口,无视长辈之简单心意,常施以金钱替代孝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导犹在耳边。对父母有一片敬心,方为孝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了不让父母尊长“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我们不妨回家听听他们的“唠叨”,看看岁月刻在他们脸上的皱纹,还有那为子女操劳而过早地染雪挂霜的双鬓。孝悌之心有之,则情感必发乎初心,也只有念念不忘我们作为“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我们的社会必能最终达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