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马文庆 苗鹏 通讯员 周玉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泰山区邱家店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擦亮春华“邱”实乡村振兴品牌。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幅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邱家店镇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刘家疃、王林坡被纳入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
巧打“四张牌” 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只有经济兴盛,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
邱家店镇紧抓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深挖本地特色资源,以“支部引领、党员发力、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努力打好产业发展“四张牌”,夯实乡村振兴“硬实力”。
“政策红利”牌:针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利用率低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争取各类项目、各级资金,为村集体增收创造条件,点燃产业发展引擎。以宋官村为代表的省级贫困村,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实施建设“万家乐”休闲采摘扶贫项目,7年时间里不仅脱贫摘帽,村集体收入还增加了60余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土地运营”牌:部分基础较好但缺乏增收来源的村,充分利用适度规模流转或盘活集体土地,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刘家疃、王林坡、中郭等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种植草莓、蓝莓、樱桃、圣女果、贝贝南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产业园,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增收。
“资产盘活”牌:“三资”清理行动是激发产业发展动能的有效路径,通过全面摸排、理清家底,依法经营和处置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对符合条件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经营,通过租赁发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可以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王林坡村党支部将“三资清理”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点,4个月内村内工业用地全部收回,清缴欠款38万元,建成1万多平方米钢结构厂房,“筑巢引凤”引进11家高端汽配生产企业入驻,逐步成为领航全镇发展的典型示范村。
“文旅融合”牌:邱家店镇以宝泰隆地下大裂谷、泰山国际花木城等为依托,打造“赏花木、游汶河、体验汶水人家”的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全镇文旅产业发展。打响邱家店镇石敢当故里品牌,深入挖掘和保护“石敢当文化”遗存,成功举办9届“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广邀世界华人参与,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历史故事、人文资源,将农耕文化、石敢当文化等融入乡村建设。打造龙泉老街、民俗文化街,融合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村居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激发乡愁记忆。
从实从细精雕细琢 建好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必须能给百姓生活带来显著变化,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邱家店镇加大民生投入,与百姓的幸福需求同频共振。
推动环境实现新提升。垃圾处理方面,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市场化运作,年投入500余万元,3家保洁公司和1家清运公司规范运行;厕所改造方面,改厕率达到90%,管理运行良好;污水处理方面,建有7处村级污水处理站,对8个村生活污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今年计划新建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1处,保障各村实现雨污分离,污水可收集、可处理、可利用。道路“三通”方面,36个村实现“村村通”,每村至少有一条宽6米的穿村路,各村“三通”率达到80%以上,示范村达到90%以上。
推动基础设施实现新改善。王林坡村成功盘活闲置土地、废弃湾塘等资源,大力实施改造修复工程,打造了“林水相依满庭芳”的生态带。温辛庄村通过实施村居环境治理、绿化覆盖工程,逐步呈现出了“开窗见树、出门赏花”的田园景象……邱家店镇各村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了向“绿富美”的“生态宜居”村飞跃。
推动文教事业实现新发展。发展现代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刘家疃村与泰师附校合作,投资新建一所农村标准化全日制市级规范幼儿园;投资320余万元新建的郭庄幼儿园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泰安十三中获得“全国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建设文化阵地,提振精神风貌。加快文体小广场、村居大舞台等便民场所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刘家疃村投入9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汶河情大舞台,编写了村歌《汶河情》,群众文化蓬勃向上,被称为农村中的“城市广场”。目前,每个示范村都配备了1支民间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的庄户剧团、文化团队达到10支。
推动片区改造实现新突破。为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该镇因地制宜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加快振兴。李家庄片区改造项目自2019年起组织实施,涉及泰山民生物流园项目、李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崔家庄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共计占地986亩。4月29日回迁工程举行开工仪式,群众三年期盼今朝梦圆。在工作中,邱家店镇坚持算细“政治账”“民生账”,牢固树立“有解思维”破解民生难题,以敢于碰硬的勇气,持续攻坚的锐气,誓不罢休的志气,取得了李家庄片区改造回迁工程的实质性进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守牢民生底线,突出问题导向,推行“789”工作法,手续办理“三分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破解民生梗阻的新路子,创造了“二月份入场、三月份破题、四月份开工”的李家庄加速度,锤炼出“少说多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邱家店精神。
党建引领筑强堡垒 走好聚贤引智路
近年来,邱家店镇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了“石敢当”党建综合体,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以挖掘和弘扬泰山石敢当精神为主线,以“谁来振兴”作为切入点,围绕“引”“育”“选”“用”四向发力,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后备力量,优选党员干部,用好“五乡”人才。通过“晒打擂比、树立标杆、比学赶超”,打造了刘家疃村、北王庄村党建示范点。
想方设法筑强堡垒。配强村级班子,重点培养一批懂科学、有技术,善经营、能致富、会管理的村级组织带头人,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9个示范村分别选育9名返乡大学生进班子,组建了能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队伍。精选驻村干部,成立示范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由镇长牵头抓总,每个示范村安排1名镇级领导干部包保、2名镇机关干部盯靠、1名区直部门下派第一书记驻村。
千方百计汇聚人才。召回本土人才,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召回外出能人,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返回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目前,示范区共吸引返乡人才和外来创业人员210人,创办了凯力机械、富凯机械、超泰宠物等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5000万元,年利税达到800万元,吸纳就业360余人。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智汇行动”,探索“人才+项目”开发模式,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重点引进毛纺染整、工程机械、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示范区内企业有大学生60人、工程师15人,高级技工人数也大幅提升。培育职业农民,实施“乡村人才技能培训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面向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大户以及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及电子商务化产品质量控制、销售模式等普及培训。为以针织产业为主的北王庄淘宝村,培育电子商务人才320人,开设网店45户,实现线上销售额1500余万元。
探索推进基层治理。邱家店镇树牢“全周期管理”思维,抓实党建引领,强化流程再造,创新治理体系,坚持往“根”上找问题,从“源”上抓治理,在“本”上求实效,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探索新路径,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全力构建区域共建、多元共治、全民共享的“泰善治”乡村治理新格局。注重发挥党组织功能作用,坚持整镇推进、全域提升,不断延伸党建触角,建强“镇、管区、村、网格”四级组织体系,构筑“镇级统管——片区调度——村级主抓——网格兜底”四级治理体系,建立“四定四清”网格管理模式,将重点工作任务全部分解到网格,再由网格将信息分头汇总至村党支部,实现上下贯通,一体运行,不断提升基础治理能力,夯实乡村善治根基。各村共设置网格146个,通过网格开展群众满意度入户走访10131余户、清理不规范合同130余份,组织开展核酸检测24轮。在栗林村、吴家庄村、埠阳庄村、王林坡试点探索乡村“红色物业”,打造“红惠物乡”物业服务品牌。在刘家疃村探索党建引领韧性乡村建设,聚焦“察民情、知民意、懂方法、干实事”目标,创新网格员“望闻问切”工作法,做精做细网格治理,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善治。
泰山岩岩,汶水汤汤。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焕发着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青山绿水孕育的美好乡村——邱家店镇正阔步走在引领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