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电梯洋房里的乡村振兴梦
倾情服务聚人才 数字创新解民忧
泰安天贶取得中乙3连胜 下轮赢球就能晋级冲甲组
我市征集平安泰安建设 “国泰民安”主题宣传文化作品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2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554户村民过上城市生活,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
电梯洋房里的乡村振兴梦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让5000多位村民搬进楼房,畅享暖气与天然气的便利,共分几步?

不说暖气与天然气的供应,单是楼房建设就是个老大难。何况村民住惯了带院儿的平房,还不一定愿意搬呢!

在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已有554户村民住进了80到130平方米不等的楼房。楼上暖气、天然气,楼下广场、车库、车位,一样都不少。尤其是在新近完成搬迁的二期居民楼上,还有电梯上下穿梭。

这是乡村振兴大潮下,正在“照进现实”的梦想。

电梯洋房住进去

老年生活“滋儿”起来

从桃园镇政府往西出发,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再经过一个丁字路口,在路南能看到一片身披灰色“外衣”的6层楼房。这里就是屯头村村民的新家了。

当然,这里面村民的称呼要改改:他们是屯头社区居民。

“电梯可太方便了,扶着老伴儿上下楼,一点儿也不费劲。”说话的是王泽信,他的老伴儿王克英2016年因为脑梗导致行动不便,住在平房的时候根本不出门,现在则每晚都要到楼下转转。

“他扶着我,我慢点走,在楼下坐着看老姊妹跳舞,一个来小时再上楼。”王克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虽然吐字不是很清楚,但状态不错,“老家门口都是泥巴路,出去害怕跌倒,现在好了,走到哪里都很平,下雨也不怕。”

王泽信和王克英居住的是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2室2厅1卫。家里家具不多,挂饰也很少,看上去很是利索。

“我可从来没想过能住上楼房!以前还寻思着,这辈子哪怕在楼里住上几个小时,也值了,现在没想到不仅住上了,条件还这么好哩!”王泽信手比画着,“以前在老家,每到夏天就潮湿得不行,碰上下雨,这里不漏那里漏,孩子一个月得打好几个电话。”

王泽信有两个孩子,老大在滨州工作。“去年回来,都找不到老家了,在附近转了好几圈。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他在城里舒服,很‘滋儿’。”王泽信说,“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好,村‘两委’班子也干事,扭转了村里的风气,给老百姓谋了福利,我们都很感谢。”

与王泽信同住一个单元,选房选到了1楼的王启沦,对现在的生活也是连竖大拇指。

走进他家的时候,客厅与卧室间的走廊上,十几个大馒头正在“四仰八叉”地晾着。“这都是我自己蒸的,一个月做三回,用气烧锅又快又好。”他说,“这和以前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的变化,我觉得很幸福。”

幸福不仅是住上楼、用上天然气,还是电视机旁边的几个根雕。“我自己做的,也没什么造型、名字,就是自己看着好看。”他说,“春节的时候我还去赶集卖了几个,回来再做新的。”

王启沦说,住进楼房以后,冬天暖气二十二三度,很舒适,大家感冒少了,精神头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以后就一步一步跟着村里的规划走,会继续支持村里的工作。

群众信任添底气

矛盾化解促和谐

让村民主动跟上村里的规划,靠的是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

要群众信任,就要改变以前干群关系紧张、村“两委”威信不足、工作难以开展的局面。

其中的突破口就是抓好矛盾化解,促进干群和谐。

“我是2014年4月开始担任村支书的,那时候每年都有几个上访户,村民之间也有矛盾,村里的工作很难开展。”屯头村党支部书记王英良说,他今年57岁,身材削瘦,戴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我们村‘两委’成员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一户一户登门走访,刨根问底找出问题根源。那两年一个月得有半个月是在‘串门’。”

相较村民承包土地到期不还、将土地让给别人耕种未到期就往回要、想在分楼房时少交钱要个车库等琐事,上访户于培宝铁了心地“讨说法”,曾经让不少村干部为难。

于培宝的儿子以前在某汽修公司上班,在一次轮胎爆炸事故中丧生,留下了1岁多的孙子。祸不单行,儿媳妇也突然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更让老两口无奈的是,在追究轮胎爆炸车辆所有人法律责任时,他们发现对方孤身一人,且身患绝症,无力支付赔偿费用。法院判了,但是他们没有收到钱。

于培宝和老伴常年务农,没有文化也没有积蓄,面对嗷嗷待哺的小孙子,以及后续他的上学、生活、成家等压力,于培宝走上了“上访路”。

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我们会找到问题的答案。”王英良说。经过深入走访和村“两委”班子协商,王英良认为,化解于培宝心结的关键因素在孩子,“只要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于培宝没有了后顾之忧,肯定不会上访了。”

在村里的帮助下,于培宝把孙子送到了肥城市京欣学校,在这里,孩子上学免收课本费、学杂费、校服费、住宿费、取暖费等,有老师管着、有同学陪着,孩子的童年完整了。“而且村里又按规定帮孩子认定为困境儿童,每月有千余元的补助资金,每年都有1万余元的款项,我们也交代于培宝给孩子留好,等他成人了再用。”王英良说。

今年9月份,于培宝的孙子就要上3年级了,他的状态很好,于培宝再也没有上访过,每次见到王英良,还会主动说几句话,对村里的工作也支持了。

“楼上楼下,关系融洽”,这不仅是屯头社区居民的生动写照,也是屯头村干群关系的“素描图”。

集体创收有门道

“房东经济”用得妙

当王泽信、王启沦,以及村民王养元、王泽玉等在楼下摇着蒲扇纳凉,畅谈最近看的新闻、碰到的新鲜事时,王英良和桑圣永、桑圣伟、耿桂玲等村“两委”班子成员,正盘算着加快楼房三期的建设进度,力争国庆节分房。

交流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资金”二字。

“一个村要发展,必须有雄厚的集体收入作为基础,为村民修路、打井、整治卫生、栽花种树、安装路灯,都要资金支出。”王英良说,2014年他刚上任时,村“两委”班子面对的是欠债100余万元这个“大窟窿”,而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了125万余元。

和居民感受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这两个数字之间,有辛苦、有门道。

村会计桑圣伟给村里服务的时间最长,对村里的情况最了解,经手计算的各种数据最多,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负数到正数,感受也最深。

“我们通过盘活资产、竞标拍卖、用好房东经济、对上争取等方法,一点一点地‘抠’出资金来,这两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他说,“前年38万元、去年107万元,今年上半年是125万元。”

在桑圣伟办公室一大溜的档案盒里,他扒拉几下,抽出了一份《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入股山东瑞浩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加工扩能项目档案资料》。文件夹不厚,里面的内容可不少,项目介绍、合同、转账证明、开会的照片等,都在里面。“入股120万元之后,我们村每年的收入能增加12万元。”桑圣伟说。

而“房东经济”,是屯头村“两委”研究出来的,适合屯头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方法。

王启沦和王泽信居住的楼下,有16个车库,每个面积都在20多平方米。傍晚时分,许多居民到楼下乘凉、聊天,好几个人打开卷帘门,往外拿马扎、椅子等。旁边还有几个开着的,里面放着的物件各不相同,有放玉米的,有放轮椅、木料、电动车的,也有放农机具的。

“这是我们在开发社区时,利用边角地带建设的,西区有16个,东区有5个。”桑圣永说,“每个车库每年租金2000元,租赁期是20年,费用一次交齐,村集体利用‘房东经济’,今年创收80多万元。”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年轻人大都有车,社区在建设时规划了300多个车位,每个车位一年的租金是200元,大都租出去了。”桑圣永说,“这300多个车位每年给村集体带来的收入就是6万多元呢。”

“我们屯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南边,马上就要腾空了,村里计划建设占地50多亩的商业园区,建好设施、做好配套,只等‘凤凰’落上‘梧桐树’。”在王英良的办公室,他指着窗外不远处的一片待拆区域说,“我们尽最大努力,为入驻企业创造条件;他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经营,吸引人来。人来了,就什么都来了。”

班子团结又能干

村子未来才能好

桑圣永走在路上,不时对这个喊个“叔”,朝那个叫个“婶儿”,对方也热切回应,一个劲儿说:“抽根烟再走”“天这么热,来家里喝口水凉快凉快”……

桑圣永说,这可都是他们村“两委”班子8年来用一点一滴的工作换来的。

他还记得,2014年刚到村里时,到村民家里征求他们对村里工作的建议时,收到的不是白眼就是不耐烦的敷衍,甚至连口水都没得喝。

“有一回,王书记晚上走访的时候,黑灯瞎火的看不见,把脚给崴了,他强忍着疼,走完户里才去的卫生院,用这种‘拼命三郎’的行动,让村民逐渐接受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桑圣永说。

王英良对此记忆犹新,不过并不太在意。“这种事都是小事,一个村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看班子硬不硬。”他说,“我认为我们屯头村‘两委’,是团结、能干的一群人,是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的人。”

75岁的王养元说起王英良、桑圣永等人来,十分佩服。“我很早之前也在村里干过,当时的劲头和现在比起来,差远了,现在周边村都很羡慕我们。”他说,“我们村就是有好的领导,有关心群众的领导,现在的生活才能这么好。”

白恩风是今年刚加入公益岗的“年轻人”,今年53岁的她,在村里算是年龄较小的了。

“我给孩子买了一套房,112平方米,3室2厅1卫,就等他回来结婚了。”她说,“现在不用出村就有固定的工作,还不是很累,搁在以前谁能想到啊!”

目前,她还住在距离新家1.5公里外的老家,虽然老院里的石榴树上座了很多果,门口的桔子树也长到了2米来高,生机盎然的绿色围绕着宅院,她还是希望尽快搬到楼上。

对于王养元、白恩风等村民的“点赞”,王英良深知,他们对于未来的生活,还有更好的期盼,他和其他村“两委”成员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

“我当过工人、干过个体,搞过宣传、办过企业,只有在农村基层工作时感到过累,没白没黑,有时候干了好事也不落好,生气抬杠更是家常便饭,班子的其他成员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王英良说,“但是正因为难,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这份工作,想到村民为我投票时候的眼神,我就又有了干下去的劲头。”

王英良、桑圣永等一直认为,在乡村振兴这份伟大的事业中,屯头村一定大有可为。

对于让村民搬进楼房共分几步的问题,王英良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让村民住进有暖气、有天然气的楼房,统共就两步:第一步是敢想,第二步是敢干。”王英良说,按照规划,2025年之前,全村将会完成旧村改造,愿意上楼的村民都能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福利。

“我们村‘两委’要乘上乡村振兴的东风,继续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让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富裕,精神生活更饱满,在乡村振兴中获得更多幸福感。”他说。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