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魏述青 韩长清)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争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用地报批时限最短、产业用地生态最优的服务部门,以“数字赋能”支撑要素保障,研发使用项目选址导引、建设用地报批预审查、重点项目跟踪管理三大信息系统,全力保障省市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三大系统破困境。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为确保要素保障的循环畅通、精准高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项目审批进入系统后的选址、批地、供地、规划方案审查4个阶段的流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以往普遍存在项目选址实施难、建设用地报批周期长、市县业务联办联动慢、项目落地堵点卡点多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项目“选址、报批、督办”3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集中研究,分项破解,自主研发了项目选址导引、建设用地报批预审查、重点项目跟踪管理三大信息系统,着力破除项目要素保障中的问题壁垒。系统研发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次召开培训会议,发放使用手册,指导市局业务科室和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加快应用,全面提高系统使用的普及率。
围绕用地需求,数字赋能走在前。一是项目选址导引系统。将批而未供、是否符合规划、是否编制成片开发方案等5种类型土地数据信息录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分别用红、蓝、紫、黄、绿5种颜色进行标注,形成备选地块数据库。在系统内设置面积大小、地块成熟度、位置、是否编制控规等条件。根据用地需求,通过系统智能筛选符合需求的地块。二是建设用地报批预审查系统。实行容缺审查、市县联办,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系统,向市局上传用地报批所需的22项材料,市局业务科室随时审查并反馈意见。系统设置红、黄、绿、灰4种提醒灯,对报件审查及问题情况及时进行提示,并第一时间分析研判,全面查找问题症结,对县(市、区)进行有针对性地精准指导,极大提高了报件质量和效率。三是重点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市局通过系统单个或批量录入重点项目,市县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系统实时在线填报项目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出让合同、规划设计方案等4个阶段23个环节的手续办理情况,自动生成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汇总表,项目办理进展情况一目了然。
突出效果导向,要素保障开新局。项目选址精准高效。对全市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省市重点项目、“双招双引”项目,市县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通过项目选址导引系统,指导企业按图索骥、精准选址、快速落地,为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谋划发展用地,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解决了过去因盲目选址或选址不当,造成项目无法落地,企业不满意、政府多次协调无果等问题。今年以来,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502亩,保障项目185个;全市47个产业项目、4109亩土地完成规划调整;供应产业用地31宗、1582亩。审查效率极大提高。使用建设用地报批预审查系统,能统筹利用时间,压茬推进报批环节,确保用地报件上报省厅前齐全合规,最大程度减少报件补正次数。同时,通过该系统市县联动,市局随时在线指导调度各项报件材料的准备情况。与以往相比,报批效率提高50%。项目进度实时掌控。通过重点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对全市13个产业链的项目随时进行了解,掌握进度,精准定位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堵点,线上及时督导推进,加快办理进度,解决了以往纸质材料填报慢、来回传送效率低、难以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等问题。据统计,以往至少3天时间才能统计完成的项目用地报批和规划手续办理事项,现在通过线上联动联办,仅需1天时间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