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肥城汶香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杨国柱说起刚刚过去的这个麦收,高兴地说:“这200多亩土地,去垄后增加了20亩的种植面积,增产效益非常好。”
杨国柱说的“去垄”,是去年肥城市在全省率先推广实施的“减垄增地”模式。
在位于安驾庄镇安庄五分村的肥城市瑞勇家庭农场,农场主郭瑞勇介绍说,这400多亩土地以前浇灌采用的是大水漫灌方式,必须要有田垄。2017年,他们开始探索水肥一体化,发现取消田垄更有利于增产增收。
“微喷带南北长100米,东西每隔2米就有一条,喷水高度在1.5米左右。一体机可以加肥料,水肥一次性操作,覆盖性很好。我这片土地里铺设了13万米多。”郭瑞勇说,“有了微喷带,就不用地垄了,我只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干湿程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把控好灌溉时间、水肥用量以及灌溉频次就行了。”
按照传统的耕作方法,每条田垄要留35厘米到40厘米左右的宽度,算下来要占去有效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实行‘减垄增地’模式后,每亩土地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一分左右,相应的,单产也增加了。”肥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科科长王梅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增加有效种植面积对于提高单产影响最为明显。”
“以1000亩土地为例,采用‘减垄增地’模式,就能比有垄种植多出100亩的有效种植面积。”王梅说,“按照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种植,如果两种作物的平均亩产都增加45公斤,那么增长总量就能分别达到4.5万公斤。2021年,当地粮食平均市场价格为小麦2.4元/公斤、玉米2.6元/公斤,这样算下来,种植户能实现增收22.5万元。”
为加快推进“减垄增地”,肥城市投资1500万元建设汶阳田农高区为农服务中心,进驻专业服务组织117家,通过整村托管方式,为农户提供耕地、播种、浇地、施肥、收割一条龙精准“配餐”。
据初步测算,“减垄增地”全面施行后,肥城市45万亩粮田可增加4.5万亩有效种植面积。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敏表示,截至目前,肥城市共推广“减垄增地”模式4.33万亩,今年计划新推广“减垄增地”模式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4万亩。
“全链”管粮
“企业直接来收粮,优质粮价格高于市场均价10%,每亩能多增收200多元。”与富世康合作多年的石横镇种粮大户孙元荣说。
据了解,山东富世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田间到餐桌的小麦全产业链企业,把一粒小麦做出了百般花样,先后被评为全国小麦加工50强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好粮食成就好企业,我们仅在汶阳田腹地和种粮大户、合作社签订的小麦种植基地就有10多处。”山东富世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德成说。
目前,肥城市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开发,培育富世康、福宽生物、众成科技等36家粮食加工企业,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借助龙头企业打造“汶阳田”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3个、5个。
前不久,肥城市跨入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10强名单,是泰安市唯一,省财政将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这是继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后,肥城市再次在农业领域获得金牌荣誉,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肩扛责任与担当,近年来,肥城市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努力在泰安当排头、全省争一流、全国创先进。
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肥城市积极融入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着力打造现代食品产业链。据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二级主任科员赵胜文介绍,肥城市今年将重点推动计划总投资64.07亿元的23个食品产业项目,力争年内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推动规模化种植,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10万亩左右、5亿公斤以上;推动标准化生产,建成43处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市场化营销,在全省率先建立阿里数字乡村产地仓,创新“前店后仓”模式,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肥城农产品走出田间、跨向云端……
目前,肥城市注册农产品商标600多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6万亩,流转率达到48.3%;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3126家,带动90%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收益。
2021年,肥城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1.8亿元,增长10.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96元,增长10.2%。先后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等1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