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刘龙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一直以来,肥城市抢抓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机遇,以粮食产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探索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管的新技术新举措新模式,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这是党心与民意的同频共振,更是执政为民情怀的彰显。
“科技”藏粮
满绿的沃野承载着希望。在肥城市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田纪春团队培育的“山农糯麦1号”,是山东省审定的第一个与普通小麦品种产量相当的糯质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亩产694.96公斤,创了全国特殊用途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据山农大科教站园管理中心主任韩宾介绍,当前,在肥城1800亩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内,像田纪春团队这样的科研团队有53个,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他们通过开展创造性研究,将一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我们的农情监测站能根据气温、湿度、风速,判断出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发出预警。53个团队的专家教授在外地就能‘遥控指挥’种田。”韩宾说。
“我们已筛选出‘山农28’‘济麦22’等11个适种优良品种,每年列支3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统一供种,实现了良种全覆盖,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产量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敏说。
肥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当地依托“汶阳田”品牌优势,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姻”,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良种、良法、数字三管齐下,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
良种还需良法。近年来,肥城市探索实施“技术创新——设备定制——示范推广”模式,集成应用绿色高产技术,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99.3%,农药、化肥减量30%。
藏粮于技,需要“真金白银”。肥城市在前期投入4000万元财政资金,共建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今年,计划投入1500万元,主要用于科研温室大棚、农民培训教育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土地流转及配套等项目建设,巩固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工程,年内将打造数字农业基地20处。
“减垄”增粮
在大汶河畔的汶阳田里,绿油油的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铺展眼前。地头上,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