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扛起责任担当,奋力推进“两创”,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走在前”、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围绕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山东加强规划,统筹资源,聚焦“两创”“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山东实践”等重大主题开展联合攻关,以奖代补激发科研活力。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951项,获得资金支持4.5亿元,全球汉籍合璧、孔府档案等重大文化工程成果斐然。“习语润心”“明理胡同”“初心讲堂”等特色宣讲以理化人、以史育人、以情感人,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围绕“四个讲清楚”,山东搭建文明交流互鉴高端平台,连续举办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实现省部共同举办机制化,论坛规模、层次、影响连续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动“儒学大家”计划和齐鲁文化人才工程,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与教育部联合共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北大、清华等高校成立联合研究生院,影响力不断扩大。
初夏的傍晚惬意舒适。5月8日,武城县武城镇南北官庄村文明实践站的大槐树下热热闹闹。“婆媳之间相处,就是人心换人心,得多换位思考才能把关系搞好。”讲话的是村民白金荣。伴着槐花香,大伙儿围成圈,听得津津有味。南北官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庆峰说,这两棵槐树近百岁了,村民经常到树下乘凉、拉呱,现在开展“槐树下·微讲堂·畅谈好家风”活动,让身边典型感染身边人。
如同南北官庄村家门口的“老槐树”,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群众向往的基层美德“阵地”在山东比比皆是。着眼涵育新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年初印发《关于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在乡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试点,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近年来,改造升级乡村学校少年宫5500多个,扎实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强化典型引领,推出20位全国道德模范、7位(组)全国“时代楷模”、9名全国最美奋斗者,“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形象更加闪亮。
我省把“两创”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基础上提档升级,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公益岗专管员,把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聚集到此。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省有2万余支服务队、100多万人次志愿者奋战在抗疫一线。统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互联互动,全省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群众满意度达98.8%。
“现象级”作品《沂蒙山》、亿元票房电影《铁道英雄》,聚“山东魂”、有“齐鲁味”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深化“活态”文旅融合发展的“山东手造”链条体系不断完整;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暖心”文化服务供给源源不断……山东在推进文化兴盛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版均据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