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10条措施助农贸市场纾困解难
“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主题讲座举行
呵护健康 快乐成长
我市5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获中央5124万元资金支持
减少婚姻纠纷 共建幸福家庭
让精神文明花开社区
收纳培训受欢迎 邻里关系更和睦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2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出台《关于促进农贸(农批)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
10条措施助农贸市场纾困解难

 

本报5月23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松)农贸(农批)市场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配套设施,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市“菜篮子”工程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民心工程。

记者了解到,我市自2019年启动城区农贸市场两年改造提升行动以来,农贸市场实现华丽变身,市场硬件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农贸市场经营出现困难。为帮助农贸市场纾困解难,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贸(农批)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从市场规划、秩序维护、发展业态等角度出发,以10条措施助力农贸(农批)市场发展。

开展星级创建,提升规范水平。相关部门成立泰安市城区2022年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办公室,共同制定了《泰安市城区2022年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办法》,2022年,在泰城农贸市场中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创建评选活动,对于评选出来的星级市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通过开展星级创建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逐步建立农贸市场建设管理长效评价机制,提升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的存在由来已久,一些较老的农贸市场逐渐无法适应市民的日常需求。为了改善农贸市场环境,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大集改建农贸市场,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不配套的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购物需求。

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土地手续。统筹考虑农贸(农批)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我市农贸市场网点布局力争合理设置。据了解,农贸(农批)市场用地可以按照集体使用、划拨、协议出让、招拍挂等方式供应土地,我市将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积极支持新建以及建成但手续不完备的农贸(农批)市场完善手续。

开展周边治理,维护经营秩序。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市场周边经营秩序整治,确保农贸(农批)市场周边500米以内不设置马路摊点、早市和夜市,严厉查处占道经营、非法流动经营现象。同时,取缔非法设立、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的早市、夜市和摊点群,在农贸市场内设置公益摊位,免费用于农民进城售卖自产自销农副产品。

多元业态发展,打造农贸商圈。鼓励农贸(农批)市场根据区位定位和周边需求,积极发展特色小吃、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立体化、多业态的综合性市场,提升市场吸引力。

线上线下一体,激发市场活力。农贸(农批)市场开办单位要积极丰富销售模式,通过与外卖平台合作、组建微信群等方式,组织开展线上配送服务,引入线上下单、市场发货、第三方配送的经营模式,不断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农贸(农批)市场要统一建设农产品快速检测室,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做好日常自我检测工作。第三方检测机构定期进行农产品质量抽检,并公布抽检结果。

深化消费创建,提升消费体验。借助我市“放心消费在泰安”创建活动成果,农贸(农批)市场统一建设消费维权服务站,配备专兼职消费维权调解员,对一般性的消费投诉和纠纷,由市场开办单位就地就近处结。

打造智慧市场,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农贸(农批)市场智慧化改造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易溯源、价格监测等功能,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

筑牢疫情防线,做好保供稳价。夯实农贸(农批)市场疫情防控“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重点行业和人群核酸检测率达100%。突出农贸(农批)市场的社会性、公益性、民生性功能属性,做好日常“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特别是疫情发生后要积极发挥保供稳价作用。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