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晓妍
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泰安市急救指挥中心和岱岳区卫生健康局正确领导下,以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中心,秉持“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的核心理念,相继在徂徕镇、化马湾乡、黄前镇、范镇、良庄镇、祝阳镇联合建立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站,下好院前急救“先手棋”,开创分秒必争新模式。
以点带线,织密院前医疗急救一张网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国家九部门和省、市12部门下发的《关于印发山东省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引领和导向,按照“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0—20公里”“以县域为单位,在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标准基础上,结合服务半径、人口数量等因素,合理增加救护车数量,确保满足急救服务需求”的要求,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大带小”急救站点建设模式,扶持建设乡镇急救站点,支持基层医院参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调研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科学编制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设置规划。以第一人民医院为原点,以20公里为半径,综合考虑徂徕镇、黄前镇、范镇、良庄镇、祝阳镇、化马湾乡地理方位以及人口数量,在我市东部、南部片区织密一张“一点引六线”的急救网络,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相继对6家卫生院投放近10辆120急救车,并配备车载式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设备,大大完善了各急救站点的硬件配置,救治路径由双程缩减为单程,给人民群众打通了一条高效、便捷、安全的急救绿色通道。
以线带面,画满院前医疗急救一个圆
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黄前镇辖区内常住人口3.5万余人,祝阳镇5.7万余人、良庄镇7.3万余人、徂徕镇5.7万余人、范镇3.3万余人、化马湾乡3.8万余人,6个站点辐射乡镇人口近29万余人。根据急救站点分布地图显示,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目前建立的6个乡镇急救站点呈“近圆”形分布,环线周长101公里,圆形其几何特性为“正无限多边形”,站点与站点之间也可调配支援,意味着救治生命有无限可能,多边多点将进一步扩大急救能力。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保证出车率,按照“统一建设规格、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调度指挥终端、统一人员配置、统一制度规范”的原则,加强与各急救站院内急诊、影像、检验、药房等科室的协同配合,不断提高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
提质增效,统筹院前医疗急救一盘棋
层层强化培训指导,技术业务全面提升。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专家学者,成立“史继学教授名医工作室”。史继学教授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急诊医学科主任,是山东省临床中毒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急诊医学重点专科、山东省临床中毒诊治精品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史继学教授来院指导,将进一步提升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的救治能力,也大大提升区域内急性中毒、心脑血管急症及消化道大出血等急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是泰安市急诊医学重点专科,是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重症合作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专科联盟单位,曾多次获泰安市急诊急救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依托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三位一体救治模式,急救水平在本区域内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急危重症与中毒救治,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各120急救站点医院选派一医一护为一组,3个月为一周期,轮流到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进行学习。该院急诊重症医学部主任魏传义带队,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对各120急救站站点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定期到各站点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分析。对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脑卒中,各类创伤,急性胸、腹疼痛等病种的处置制定规范的评估与处置流程,不断提高救治规范率。
推进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该院与各120急救站建立无缝衔接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救治机制,形成院前院内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实行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确保转运操作规范有效,大幅降低转运风险,进一步优化急诊资源。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和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该院制定了ACCEPTANCE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包括:评估分级(assessment&classification)、沟通解释(communication&explanation)、充分准备(preparation)、正常转运(transportation)、应对管理标准化(administration&normalization)、总结评价(conclusion&evaluation)。遵照医嘱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拟施项目的准备事宜完成情况,转运决策者实施转运评估后进行转运。动态评估贯穿于整个转运过程,注重每个阶段评估的持续性、联系性、目标导向性,以患者安全为目标,做到充分评估、实时监测、积极应对。
依托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和癌症中心建设6大中心,尤其是该院全力推进的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机制,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以期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高胸痛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的目标。建立微信群,实现实时交互,各站点将接诊患者身份信息、心电图、生化检查、CT、超声等检查检验结果第一时间传送到微信群中,当值医生5分钟内回复,形成高效的急诊急救运行体系。建立各急救站相关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准确记录院前、院内急抢救过程中的患者生命体征及诊疗措施、效果等,强化院前院内交接制度,实行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双签制度,确保有序交接,保障医疗安全。
强化质量控制,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各120急救站站点质量与安全水平。该院组建了“泰安市岱岳区急诊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涵盖各级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人员,形成分布全区的急诊急救的骨干队伍。开展区域内急诊重症医学知识培训,培训人员实现参培率100%,合格率100%。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以问题为导向,以指标为引领,规范诊疗行为,关注患者安全,打造让老百姓放心的急救网络。
落实责任担当,提升公众急救技能。该院以各120急救站建设为契机,强化全员急救意识。以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各120急救站为平台,制定培训计划,统一培训内容,以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为骨干,推进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广泛普及基本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泰安第一人民医院计划建设认证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中心,将开展对社会各界、重点岗位人群心肺复苏等技术的培训,届时具备资质将颁发认证证书。这一系列举措将最大程度提高各项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开启“新征程”。该院以120急救站建设为载体,构架急诊重症救治体系,这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且运行期间成效显著。老百姓拨打120的数量明显提升,通过基层120急救站转诊至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患者同比增长10%左右,基层急诊有效救治时间缩短40%以上,其中心梗病人、脑卒中病人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溶栓时间降低了55%以上,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90%以上。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会进一步加强对120急救站的建设,继续拉长圆形半径,逐步发挥圆心作用,给人民群众建立一条急救生命通道,给每个家庭建立一条希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