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程帅
信用报告关系着每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生活,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就可能产生贷款无法通过、个人或企业信誉受损等负面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存在不良征信记录的个人和企业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服务内容招揽生意,收取高额服务费。业内人士表示,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说法,所有声称合法的、商业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据新华社)
“征信修复”骗局值得警惕
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重视征信记录,征信业的有序发展为构建诚信市场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
“征信修复”让人联想到前几年有的地方花钱消除交通违章罚分记录的现象。花钱“消分”的违法行为在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日渐销匿,“征信修复”骗局招摇过市值得警惕。事实上,“征信修复”不仅是骗人钱财的把戏,而且涉嫌触犯法律、破坏社会信用体系。有些受骗者不仅损失了钱财,还因此泄露了个人信息,遭遇电信诈骗、洗钱、冒名网贷等。
多开“征信修复”的“正门”
对于“征信修复”,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存在不良征信记录的人远离骗局,引导他们讲诚信,在出现不良信息后及时还款,终止不良行为,后续注意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保持良好的信誉。让所有存在不良征信记录的人明白,“歪门邪道”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需要执法部门严查行骗之人,将不法人员一网打尽。
此外,更还需要多打开“征信修复”的“正门”,多提供“征信修复”的渠道。如很多逾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忘记了还款日,银行可多做提醒,在将逾期情况上传到人行征信系统前,告知客户已逾期,请客户及时还清借款,争取不产生不良征信记录。让有信用修正欲望的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正门”多了,“正道”顺畅了,“歪门”自然就关闭了。
花钱能否“洗白”不良征信记录?
征信报告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记载个人信用信息的记录,用于查询个人或企业的社会信用。产生不良征信记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个人的信用卡没有及时还,或者有欠税记录、强制执行记录、电信欠费记录等,个人信用报告上就可能显示,在办理信贷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代理或唆使存在不良征信记录的个人或企业,通过向征信机构提供假材料修改不良信息,或是伪造证明欺骗银行撤销不良信用记录,或是向征信机构、银行进行无理申诉、恶意投诉混淆视听等手段,以达到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目的。这些所谓的“征信修复”手段没有一种是正常的、合法的,除了扰乱征信秩序外,并不会达到所谓的“征信修复”目的。
热动:
澎湃新闻:堵住“旁门”的同时,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要普及相关知识,让公众知晓合法的维权渠道和方式,了解“征信修复”骗局,避免上当受骗。
工人日报:要强化征信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让公众知悉征信记录的收集、管理和使用途径以及不良征信记录的产生方式和取消方法,对征信记录树立正确的态度,提倡向爱惜自己的名誉一样重视征信记录。
四川在线:在“信用时代”,诚信记录十分重要,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就可能产生房贷等贷款通不过、个人或企业信誉受损等负面影响。出现了不良征信记录之后怎么办?正确的做法当然是“纠正错误”“积极改正”,依靠“回头是岸”实现“浪子回头”。这是不二法宝也是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