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腋下创可贴”实现赛场人员体温实时监测
市委召开民主协商会征求对市政协委员提名人选的意见
动能澎湃 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先
全市服务业“稳”字当头 发展质效同提
我市持续提升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能澎湃 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先

 

(上接01版)工业是强市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我市擂响工业发展战鼓,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十二条意见,建成了“泰安市政企直通车”平台,实行重大投资项目“绿卡”制度,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抓好产业培育,我市着力拓展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积极导入、培育高潜力新兴领域,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布局。以链式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我市大力实施建链、补链行动,全面推行“链长制”,坚持“一链一策”,大力培植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游、产品的终端延伸,持续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我市厚植营商沃土,集中政策、资源要素,抓好优质企业培育,振兴产业经济。我市建立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瞪羚企业6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2家,获得中央直接支持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资金共计1030万元。我市还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坚持走绿色集约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绿色工厂分别达到15家、20家,均居全省前列。

企业串珠成链,我市产业发展“群星璀璨”助力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目前,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库,集群规模突破1900亿元;岱岳区绿色建筑材料、宁阳基础零部件——钢球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4月21日至24日,我市举办了首届泰山产业大集,对外集中展示推介9个优势产业集群。

智能化为高质量发展

插上腾飞“翅膀”

智能化染色机飞速运转,机器发出低声轰鸣,不一会儿,彩色纺线就绕满线滚,一切设备运转有序,整个车间里纺织工人却不多见。作为我市传统纺织企业,康平纳集团用智能制造引领前进步伐,担当起“智能染色先锋”。2014年,该企业“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该企业“筒子纱智能染色工业示范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

智能制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我市加速形成智能制造产业新优势,积极构建平台、联盟、团队、基金、园区(基地)“五位一体”智能制造体系,于2020年先后成立了泰山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组织机构,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技术改造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我市以工业技改项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改扩规全覆盖,推行“智能化技改”“技改+”工程。2021年,全市在库工业技改项目56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14个,项目数量增长25.1%。

聚焦两化融合,我市企业纷纷“触网”,搭乘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快车,走好创新之路。在岱岳区满庄镇的泰山玻纤“5G+工业互联网”生产车间内,5G基站释放出的信号汇成一个个闪烁的光点,控制着这里的无人操作AGV自动导航车辆穿梭其中,有序完成取货、运输、卸货工作。在窑炉生产控制系统前,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实时操控窑炉生产过程工艺,实现了减人提效。

这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于2021年9月份点火运行,是我市制造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积极向“5G+工业互联网”进军,我市坚持5G基站建设力度不放松,聚力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我市将5G基站建设任务列入全市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2021年建成开通5G基站3629个,累计达到6908个。同时,积极构建“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人工智能”“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生态,全市互联网专线接入企业达到1.16万家,省级平台上云企业超过1500家;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培育平台18个,重点培育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20个。2家企业入选省人工智能行业优秀企业,2个项目入选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应用场景,泰山AI视频云入选省优秀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

注入澎湃动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2021年,泰山智慧谷上榜中国科协公布的第二批创新基地名单,成为此次唯一获批的“科创中国”创新基地。2020年6月,我市正式成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我市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为抓手,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实现了“科创中国”试点工作新发展、新突破。成为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着力破解企业难以快捷精准对接高端资源的痛点、堵点问题,坚持有解思维,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先后与60家全国学会、28家省级学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新建智慧水务研究院等创新平台46个,“科创中国”平台服务企业达846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20余个,新增专利4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51亿元;3个项目获得中国科协经费支持。

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智力资源引入,2020年6月,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泰安,这是全省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我市发挥国创中心“国家队”优势,加快集聚行业顶尖人才资源,全力构建以中心为龙头的行业协同创新格局。

强化创新驱动,我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研发中心建设,2021年,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山东泰安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5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我市鼓励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产业化步伐,2021年,全市236个项目被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6家企业产品入选2021年山东创新工业产品名单,10家企业的11项产品成功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及产品名单。

我市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之速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泰安科研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23%提高到2.42%,“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7年的19.6%提高到27.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9家,是“十二五”末的3.2倍。

“十四五”时期,泰安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迈上新台阶,年均增长5.5%,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化工等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登高望远,奋力争先。从“蓄势积能”到“发力超越”,锚定新时代发展目标,泰安上下正踩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节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书写着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