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高杨
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呢?对大汶口镇送驾庄村的马兆国来说,他的人生有三个记忆深刻的十年。
1991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作为一名刚进入建筑行业的工人,开始自学建筑预算知识,准备书写光明的人生;2001年,孩子马衍恒两岁,预算员的月收入有几千元,这在农村已经是很大的数字,家庭生活富足安定;2011年,腿疼无法工作的第三年,吃药看病已经花费四五万元,整夜因为腿疼无法入睡,只能在沙发上蜷起双腿熬过黑暗;2021年,脱贫摘帽的第四年,有了国家政策支持,他收入稳定,孩子在学校表现优异,一切都越来越好。
三个十年里,他经历过光明,也面对过黑暗。如今,面对第四个十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又见曙光。
因病致贫背负心理压力
水仙、昙花、旱莲、金枝玉叶、仙人球……1月23日上午,记者刚走进马兆国的家里,就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映入眼帘。窗台上、桌子下、电视旁、炉子边,林林总总,一共46盆,虽然不是名贵的花木,但绿意盈盈、生机旺盛。电视机旁边的鱼缸里,还有4条红色的小金鱼在缸底潜着,时而四下游动,时而聚在一起。“这些有生机和活力的花草、小鱼能给我特别大的信心。”马兆国说。
现在的马兆国跟别人沟通时经常露出笑容,而因病致贫的那几年,他的心理压力很大。
2008年,马兆国突然感到双腿疼痛,但因为工程上琐事较多,他硬是熬了三四个月。“后来去了医院,但是不巧的是检查的机器坏了,医生问了相关情况,建议吃药看疗效。就这样,我暂停工作回家吃药,一吃就是两三年。”那段时间,马兆国前前后后花了四五万元,家里的积蓄都花完了。后来查出股骨头坏死,但因为过了最佳治疗期,做手术大概需要十几万元。考虑到亲戚朋友也不富裕,孩子还要上学,他放弃了手术。“我自己转不过弯儿来,怎么就突然得了病。看看同龄人在外挣钱养家,而我成了家庭的拖累,就特别委屈。”马兆国说。
2013年,村里根据马兆国家的情况,把他们评定为“困难家庭”。从那以后,马兆国的话更少了。
真情帮扶解开心结
“腿疼得厉害,在家活动只能拄着双拐,摔跤是常有的事。”马兆国说,“一个大男人不能养家,还要让媳妇伺候,觉得窝囊,所以越来越不想见人,对于区里和村里的扶贫工作也不是很配合。”
马兆国不配合,不代表扶贫办的人不上心。“区里、镇上每月两三次走访是少不了的,主要是扭转马兆国的观念。他认为困难家庭、贫困户落到头上,传出去丢人。”送驾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雪萍说,“他的儿子马衍恒当时上中学,学习很优秀,要保障马衍恒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收入是不行的。”
在各级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马兆国逐渐解开了心结,通过了肢体二级残疾评定,每月可领取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评为农村低保户,每月可领取低保金;儿子的学费获得减免,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此外,马兆国的妻子侯秀英在镇上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摆脱窘境,并在2017年底顺利脱贫摘帽。
在马兆国家堂屋的西墙上,挂着一张《岱岳区防贫动态监测表》,上面的数据时间是2020年10月到2021年9月,详细记录着一家三口的年收入。包括侯秀英的工资、种植2.1亩小麦和玉米的年收入、特困人员照料补贴、电费补贴、取暖补贴、粮食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教育资助等,合计33695.09元。
监测表的制作人是杨永霞,也就是马兆国的帮扶责任人。“我是2020年和马兆国结对的,每个月至少去他家一次,平时通过电话和微信随时联系。”杨永霞说,她是大汶口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如今在送驾庄村有3个帮扶对象,“马兆国的心思比较细腻,尽管已经脱贫,但想到以前的事还是会难过。于是,我就和他聊孩子,马衍恒是他的骄傲。”
堂屋的北墙上贴着马衍恒获得的5张奖状。从2016年到2018年,马衍恒年年被评为英雄山中学“十大英雄”。
“孩子现在在济南上学,大四了,马上面临毕业。”马兆国说,“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帮助过我的人。”
“家和”塑造美丽庭院
马兆国家的房子是1990年盖的,至今已32年,这座老屋堂屋的东墙上,“人和财运旺、家和万事兴”的对联,以及“钱、书、志、和”四副楹联格外显眼。
“这是邻村的一位老大哥给我写的,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希望。”马兆国说,“我很感谢他,也很感谢我的妻子。多年来,我挣钱的时候她带孩子、做家务、干农活,后来我身体不好了,她不仅要出去打工挣钱,还得干农活,我只能做做家务,让家里干净一点、明亮一点、暖和一点。”
马兆国说的“干净一点”,从他家被评为“美丽庭院”就能表现出来。马雪萍对马兆国连连竖起大拇指。“男人持家,利索到这样的少见,更何况他两条腿总是疼,干活很慢。”她说,“马兆国家庭生活美、家风美、厨厕美、庭院美,这在村里都是出了名的。”
这时,时针已指向11时30分,马兆国缓缓起身,到厨房开始收拾。“媳妇儿中午回来吃饭,昨天炸了藕合,今天中午炒白菜。”他一边说,一遍洗刷菜板,并把白菜进行切条处理。炒菜的时候,他熟练地打开抽油烟机。“去年翻新厨房,村里知道了就帮我向岱岳区残联申请了一套,太方便了,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炒菜了。这样一来,厨房也就更干净了。”
受人帮扶,也要帮助别人
“来,尝尝我做的柿饼。”等侯秀英回家的间隙,马兆国拿出了一个小塑料袋。“自己家柿子树结的,我看着网上的视频学着做的,吃过的人都说味道还不错。”记者尝了一个,软糯香甜,一点也不涩口。
2014年左右,在大汶口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和送驾庄村村干部的帮助下,马兆国在门口栽了柿子树,又在院子里搭起葡萄架。“柿子一年能结百十个,以前就自己吃或者送给邻居,但是都说不太好吃,我就开始学做柿饼,改善口感。”马兆国说,“做好了,我就给邻居分一点,让他们都尝尝,也算是对他们多年来帮助我的感谢。”
马雪萍说,现在的马兆国很乐于助人,村里的红白喜事,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主动去帮忙。在他的影响下,马衍恒也在假期主动承担起村里的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夏天,马衍恒就主动承担起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人员信息登记到物资配送,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后来,村里给马衍恒的学校写了感谢信,学校还表扬了他。”
“我现在也是‘代表’了。”马兆国说。原来,2021年,大汶口镇开始实行“为民协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通过协商进行处理,达到化解矛盾、推广政策的效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的联络会议,马兆国成了固定的参会群众代表。“一般来说,村民对于政策的理解能力稍弱一些,有些政策需要做好解释工作。比如,晚上吃完饭,我就去邻居家串门,面对面交谈,他们很容易说出自己的顾虑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我再对症下药,和他们说透。”
从侃侃而谈的马兆国身上,已经看不到多年前的颓废和不甘,这固然是家庭收入稳定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说,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才是更重要的。“在做好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要着重改善受助人群的心理状态,让帮扶困难家庭的路子越走越宽。”大汶口镇副镇长张凤表示,今后,他们还将重点监测好因病、因意外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体,做到真发现、早发现,不漏掉一个需要帮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