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1日讯(通讯员 刘传录 李媛媛)去年以来,在岱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政协的大力指导帮助下,粥店街道坚持协商为民、协商于民,科学选定协商议题,积极拓展协商工作外延,确保协商成果落到实处,有力推动基层共商共识共治工作发展。
科学选定协商议题
为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为民协商,粥店街道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入户走访、微信群宣传等形式,发挥“线上+线下”功能,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统一登记汇总。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粥店街道开展了“十查十问十议题”大走访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研判群众诉求,征集、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500余件,建立为民协商议题库。
对于收集的问题,粥店街道逐项进行梳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落实、提升、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措施,按照轻重缓急,依照为民协商工作规范和流程,分批次、适时召开为民协商议事会议,逐个进行协商、落实,做到取信于民,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群众的满意度。2021年,该街道各社区(村)召开为民协商议事会议156次,协商议题377个。大河、岱前、光彩等社区协商解决了制约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问题;过驾院社区协商了选商招商问题,增加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堰岭社区建设了换热站,解决了小区居民期盼多年的供暖问题;特别是枣行社区通过两次协商,在一个月时间里破解了10年拆迁难题,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此外,粥店街道还不断丰富协商主体,在38个社区(村)建立为民协商工作志愿服务队,引导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入为民协商委员会,参与为民协商工作,开辟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社区协商民主新途径。
拓展协商工作外延
创新协商“延伸”。粥店街道推行具有城市特色的“一核三圈”协商工作法,即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形成街道示范协商主导圈、社区(村)纵横协商承载圈、小区(楼栋)家院协商自治圈。特别是在小区协商自治圈,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吸纳各楼长、物业经理、居民代表等组成为民协商议事会,充分尊重群众选择的意愿,让群众有更多的选择性,及时把能够随时解决的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楼道内,推动协商议事的视野更加开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推动协商工作向纵深发展。
创新协商“融合”。粥店街道将为民协商作为推进基层自治的基础性工作和实现法治、德治的保障性措施,加强与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环境整治、物业管理、老旧小区改造、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融合,实现场地共用、设施共建、活动共推、成果共享,变协商对象为工作力量、变单打独斗为一体联动,积极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开放型基层治理体系。截至目前,粥店街道辖区内的21个老旧小区就老旧小区改造开展为民协商,实施改造后将惠及群众2万余名;38个社区(村)围绕环境综合治理、安全问题、信用积分管理等议题召开了协商会议。
创新协商“增效”。在光彩社区为民协商会议中,对出现的新问题,参会人员到现场实地查看、现场研究、现场决定,切实提高了协商会议效率。
推动协商成果落实
为推动协商成果落地、落实,真正做到协商为民、协商于民,粥店街道建立副科级以上干部包保管区、社区(村)制度,党工委书记带头到包保社区(村)帮助选定研究议题、指导工作开展。
为民协商工作从议题确定、征求意见,到议事过程、表决确认,再到张榜公布、成果运用,街道为民协商办公室全程跟踪、备案登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批阅协商记录、提出成果办理要求,对于达成共识的议题抓紧实施、确保实效,未达成共识的议题持续协商、寻求办法,难以达成共识的议题提交街道和区,进行“焦点式”“智库式”协商。
粥店街道加大考核力度,对社区(村)为民协商工作实行月调度和季考核,对街道社区(村)为民协商工作进行排名和通报。创新实施“双十”结对帮带机制,由排名前十名的和后十名的社区(村)结成对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通过典型带动,推动该街道为民协商工作整体上水平。
下一步,粥店街道将以为民协商为工作抓手,积极深入走访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心声,就拟定的协商议题,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广泛听取各方建议,真正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