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特约记者 纪宗玉 通讯员 颜慧智
红艳艳的火焰南天竹开满整个大棚,棵棵枝叶繁茂,煞是喜人……虽然近来天气寒冷,但在肥城市边院镇周王村,一抹艳丽的红色格外夺人眼球。在这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个个孕育着脱贫致富新希望的花卉种植大棚拔地而起,正引领着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肥城市委倡树“党建统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筑牢乡村振兴坚强保障,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肥城模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肥城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6.8亿元,增长8.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5元,增长14.7%,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培强干事“领头雁”
着眼换届后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实施“百日攻坚开新篇”专项行动,肥城市开展领办一件民生实事等“六个一”活动,分类、分层、分批集中轮训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成员。同时,深化落实《农村党组织书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划定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红线”,强化底线思维,增强规矩意识,规范履职行为,全面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会善治的“精锐之师”。
位于安驾庄镇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的北赵庄村,原来入村道路泥泞不堪,村内道路不通,村民生产生活极其不便。为让北赵庄村尽快得到发展,安驾庄镇邀请在外人员梁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新班子成立后,在梁锋的带领下,村“两委”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打通了村内的“断头路”,高标准新修入村公路1000米;硬化巷道13517.5平方米,高标准新修排水沟4120.5米;中心街铺设沥青路面3366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1万余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如今,站在北赵庄村宽阔的街道上,墙壁被粉刷一新,告别了原来的“脏乱差”,旧貌换新颜。
“要想村里有发展,健全班子是首要任务。上任后,我邀请在外的致富能手、优秀人才加入班子,强化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筑牢为民服务思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干事。”北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锋说。
此外,肥城市在遴选100名经济强村党支部书记到常熟、海门“深造”的同时,按照城中村、山区村、平原村划分,举办3期新任村党组织书记“蓄力·赋能”培训班,实现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组织55名经验丰富、思路灵活、实绩突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成立“红旗支书导师团”,开展强弱结对,帮带提升。
筑牢基层“强堡垒”
肥城市充分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选优配强镇(街道)领导班子,持续抓乡促村。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质量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农村五星级党支部达201个,基本消除三星级以下党支部。将村“两委”换届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1+3+1”联动包保机制,领导干部带队包保镇(街道),全程参与指导。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集约利用、规模经营,肥城市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力的有力抓手,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联结体,推动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产业旺、农民富、环境美是衡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尺。周王村借助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施‘党建+产业培植’促进集体增收,带动了村民就业,让周王村领先一步、快人一拍,打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周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生峰说。周王村借助50万元中央财政扶持资金,整合村集体土地32亩,与泰安国枫园林公司合作,建设35个苗木繁育大棚,村集体年分红11万元。同时,村党支部领办苗木合作社,村集体自筹资金30万元,扩建设施大棚11个,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集体年增收15.4万元。
目前,肥城市累计领办民生实事1364件,确定增收项目1057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356个,今年上半年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49%。
提升治理“软实力”
肥城市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引领,群众自治组织、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605个村全部推选产生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并健全共青团、妇联、残协等配套组织,379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换届。深入推进网格服务管理,调整优化网格布局,该市划分网格1269个,其中,农村地区网格799个,605个行政村综治中心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累计安装农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3万余部,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肥城市老城街道李庄村,村“两委”依托当地独有的地貌水源优势和莲藕种植历史,盘活村内矿泉水厂,创建“华石山泉”品牌,实现由桶装水到小瓶水的升级。同时,村里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流转土地130余亩,建设藕池85个,注册“李庄生态藕”和“李庄荷叶茶”2个特色品牌,吸纳当地群众就近打工,生产高端荷叶茶和藕粉等产品,带动村级增收近30万元,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在、看到了希望。
肥城市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施“四个100”文化惠民工程,完成100个村文化阵地改造提升,送文化下乡巡演200余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农村、入人心,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党的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