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行企模式”则依托行业协会在本行业内对人才培训、人才评价方面话语权高、影响力大等主导引领优势,引导行业协会与企业合作,开展“集散式”培训,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员工技能。今年以来,泰山区依托泰安市饭店烹饪协会,集散了巨鼎、一家亲、蓝海大酒店等9家餐饮企业的685名员工开展了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培训的“金蓝领”培训,组织600人参加“鲁菜师傅”泰山菜系培训,既解决了员工技能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单个企业参训人员少、单独组织培训成本高的问题,赢得了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培训方式“活”起来
多样化开设“五形课堂”
针对当前培训方式单一,无法更好地贴近实际等问题,泰山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开设了“五形课堂”,即固定课堂、线上课堂、流通课堂、互助课堂、实践课堂,供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培训对象匹配选择,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类型、群体需求,让培训方式“活”起来。其中,“固定课堂”根据全区定点培训机构提交的培训计划,结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用工市场需求,统筹把握培训场地、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资源,指导各定点培训机构办好各类技能培训班。去年以来,泰山区累计组织开展面点工、电工、焊工、车工等各类技能培训班200余期、1.5万人次,落实培训补贴2000余万元。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泰山区大力推进“线上课堂”,实行远程助教。利用互联网和手机App,在全市率先建设泰山职业培训网络平台,全力推行职业技能线上免费培训模式,组织各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设26门网络教学课程,涵盖入职岗前培训、生活服务、家政服务、机械加工、建筑工程等7大类别,供劳动者在线学习,累计完成在线培训学员5595人。此外,泰山区还通过“流动课堂”,依托“就业大篷车”“扶贫车间”等平台,组织培训机构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对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工进行实用型培训;通过“互助课堂”,从全区系统选派人社服务专员与全区116家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信息送到每家企业,去年以来,泰山区累计入企260余场次;通过“实践课堂”,泰山区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实训基地等载体,不断提高培训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记者从泰山区人社局了解到,“五形课堂”的开设有效解决了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性、互动性、实践性不强的问题。去年以来,泰山区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10892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2827人次。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在实效、贵在落实。为确保组织到位、任务落实、质量提升,泰山区建立工作专班机制、互联互通机制、严格审核机制3项工作推进机制,着力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规范化、实效化发展。
“我们通过借助高等院校、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类技能提升平台,探索建立了‘353’培训模式,既有力推进了职业技能提升与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双促双融,又有效提高了广大劳动者、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新时代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动能。”泰山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泰山区人社局将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质增效,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