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芮
仲冬时节,蓝天白云下的泰城,山脉延绵起伏,河流清澈环绕,沟渠密布田间……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是我市开展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造就秀美山水景象的生动写照。多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勇挑重担,按照“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消减水土流失存量
小流域治理结硕果
走进岱岳区道朗镇丰山村,泰山茶溪谷数千亩茶园映入眼帘,茶叶长势旺盛,站在园区放眼望去,梯田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盘旋在山间,山顶松林如盖,昔日秃山乱石的荒芜景象,如今正被山头的茶香四溢所代替。
“泰山茶溪谷园区自2012年开始筹建,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林草覆盖率不足10%。”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兆祥介绍,在遵循自然、保护生态的原则下,他们修建梯田、整地改土,栽植树木、涵养水源,修河垒坝、拦蓄水土,拒绝农药化肥,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建生态平衡,如今林草覆盖率已达92%。
岱岳区道朗镇丰山流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丰山小流域作为2017年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重点建设项目,投资45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新建高标准梯田、蓄水池、生产路,种植水保林、经济林等措施,为改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近年来,道朗镇先后实施了丰山、里峪、白马寺、穆英台4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的开展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岱岳区道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磊表示。
同样受益于水土保持的还有岱岳区祝阳镇上太和村,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也日益明显,原本贫瘠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张“绿色名片”。由泰安中青松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青松石葡萄庄园项目,以上太和村为核心,辐射四周村落,规划占地3000亩。按照做足“水保+”理念,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实现税收300万元。同时,项目能解决周边村部分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了周边二王安村、上太和村等196户贫困户280人脱贫。
“没治理之前,山上是裸露的黄土,下雨的时候到处都是泥沙。现在荒山变绿了,河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土地有‘劲’,产量也高,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幸福!”这是岱岳区祝阳镇上太和村村民国恕玉对当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真切感受。
岱岳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绿色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我市地处泰沂山区,山地、丘陵、平原地貌各占三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39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1%,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近年来,我市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大户、集体、群众共同参与,多方筹措资金,持续治理水土流失,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我市还探索建成了35条“生态清洁”“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景观”的四型小流域,泰山区亓家滩、岱岳区里峪、新泰上豹峪等小流域以其“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清新形象,改善着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山丘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8平方公里,超额完成治理任务,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减至1464平方公里,绿水青山基本面貌日益巩固。
遏制水土流失增量
水土保持严监管见实效
“上午9点申报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9点40就拿到了审批,原来需要1个多月的审批流程现在立等可取!”办理审批业务时间的缩减让企业主管感到十分惊喜。据市水资源水土保持服务中心预防保护科科长陈赫男介绍,我市率先在旅游经济开发区实施了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评估方案批复后,区域内的生产建设项目审批由方案报告书简化成了一张备案表,大大节省了企业费用、时间和人力,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监管也由原来的单个项目分散管理,升级为区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
保护一方水土,加强监督执法是关键。为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我市各级部门坚持生态治理与监督执法“两手抓”,不断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 】
【 】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