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级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办学质量评估和主体责任 考核工作座谈会召开
我市890项政策文件上线 山东省“政策服务中央厨房”
我市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我市与国家先进印染技术 创新中心开展战略合作
期待更多“小巨人” 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对“弹烟牵手” 不能止于提醒
营养餐变“问题餐”,须给公众一个交代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难题 创新机制
我市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

 

本报11月29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苏婷 通讯员 李鹏 王慧婷)泰安市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展以来,泰安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的总体部署,破除机制障碍、创新资金筹措方式,依托产业发展、借力科技手段,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山经验”。

优化政策成合力。我市积极构建“1+5+3+2”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体系,成立山、水、林草、田和东平湖5个分指挥部,追责问责、政法稳定、财政审计3个保障工作组,以及城区项目指挥部、农村项目指挥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与总指挥部办公室一起采取实体化运作模式,同时,各县(市、区)、功能区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聘请高水平团队编制发展规划,出资500万元编制《泰安市生态建设规划》(2018—2035年),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纳入泰安市生态建设规划中近期建设项目库,严格执行绩效评价办法,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价;建立奖补机制,对项目推进快、建设标准高的县(市、区)、功能区给予奖励;设置宣传标识牌,制作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宣传片和宣传画册,统一全市项目简介标牌,全方位开展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产业扶持促提升。我市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生态保护,实现产业发展有效益、环境治理可持续、产业环境双提升的良好效果。岱岳区九女峰片区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3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0740万元,撬动工商资本投入3亿元,新上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个,2020年,项目总收入达3700余万元;新泰市惠美田园综合体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了有机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体验区、康养休闲区、山林区六大区,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品”,一二三产业全覆盖,“新六产”成为发展新动能,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了221户、396名贫困群众脱贫,打造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典型样板;总投资1.18亿元的东平县银山镇铁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总治理面积1370亩,对平台、自然山体、缓坡、岩质边坡进行绿化,配套建设喷灌系统、灌溉设施,建设景观湖、景观道路、生产路、生态停车场等,矿山复绿700余亩,新增耕地300余亩,既实现了产业发展“金山银山”的价值,又恢复了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颜值”。

科技推动增效益。我市运用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借力科技手段,破解生态治理难题,放大生态治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总投资2.6亿元的肥城市康润水务再生水厂项目,投入运营后,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2100万立方米,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促进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助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肥城市月庄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采取溢流堰与污水管网相结合的措施,将多种溢流堰以保护壳的形式建在污水管网之上,“以堰护管、以管成堰”,既延长了污水管网的使用年限,又形成了较宽的水面,一举多得,巧妙化解了河道内污水管网的修复与保护这一技术难题;总投资6.3亿元的东平湖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按照对氮、磷等污染物吸收降解的能力,选择多种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进行栽植,并兼顾植物搭配的景观效果,为文旅休闲创造条件。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