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美化居民生活环境,倡导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是我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体现。自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以来,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市加大硬件投入、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智慧监管,通过“硬”“软”“智”3项举措将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点燃全域垃圾分类工作新引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开展。
基础设施“硬”投入
夯实垃圾分类基石
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我市在配置收运设备上频亮“硬招”,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的4分类标准,投放、完善4分类收集桶11万余个,持续扩大投放覆盖范围,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中心城区各小区配备了分类收集容器,在中高档小区、有居委会管理的社区、城中村建设了分类投放点。同时,大力开展大件垃圾免费上门收集、家庭装饰装修垃圾“清运帮”网上预约等便民服务,不断完善垃圾收运体系。
在推进终端处置建设方面,我市进一步提高垃圾收运能力,改造、建设垃圾分类专业收集站、压缩式中转站377座,配备各类大型转运车和小型分类车1100余辆。全市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2座、建筑垃圾周转处理场3座、危废处理厂1座、分拣中心2处,基本满足日常处理需求。
示范串起翠珍珠,以点带面织绿网。我市坚持示范带动,建成了100个示范工程建设,指导中心城区各区(功能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130个,以点带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完善全域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项目,我市以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项目为样板,投入9275余万元,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系统479组、垃圾分类亭1500套,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125辆,增加宣传设施设备949组,印制宣传品10万份,新增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不断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体系。
全民参与“广”宣传
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垃圾分类,贵在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我市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号召市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争做环保文明卫士,为垃圾分类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垃圾分类必须从娃娃抓起。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局、山东师范大学、市实验学校合作编撰垃圾分类教学参考用书,努力营造“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为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我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誓师大会,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国46城万人志愿者”活动,向社会各界发出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倡议,编印《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垃圾分类图解》《生活垃圾分类视觉识别系统》等各类解读宣传手册,组建垃圾分类宣讲团,累计开展宣传培训活动1600余次,同时制作垃圾分类电视公益广告、制作2000余块户外公益广告,在泰城公交站点、落地灯箱、路名牌等显著位置设置投放,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服务卡、倡议书、书签等4万余份,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公众知晓率、参与率。
科技助力更“智”能
“绿色账户”让市民更文明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到,他们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全过程智慧监管,建设完善垃圾分类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将垃圾分类亭、智能回收箱、清运车辆等数据全部接入该平台,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实现垃圾分类全程智慧化监管和大数据分析,为市区垃圾分类数据提供了一个“超级大脑”。
在前端逐渐做到全品类“兜底”回收,在中端加快提升转运能力,在末端发展多元化处置和再生产品市场,我市以智慧化为手段,建立分类收运、再生资源“两网融合”服务平台,对可回收物收运车辆进行路线追踪及视频监控,做到实时联动,通过构建数据库平台,实时上报再生资源企业及收集站点可回收物收集量,逐步对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行智慧化管理,并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回收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了“1+1>2”的效益。目前,我市已建成可回收物分拣中心2处,配备收运车辆112辆、专业人员220名,专门从事可回收物收集运输。
此外,以绿色化为方向,我市还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体系,设置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引入积分兑换理念,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换积分、积分换礼品的方式,引导、激励居民一起来做垃圾分类的行动派,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共谱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