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9日讯(特约记者 徐峰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韩波 通讯员 苏宝银 罗玮)“现在我们的产品生产过程无‘三废’产生,实现了清洁生产。”去年,岱岳区汉威集团新研发的高端碱技助剂绿色生产技术投入使用,集团总监刘宏运介绍,这项新技术可使企业年收益提高5300万元,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人才缺乏,技术创新遇到瓶颈,曾制约汉威集团加快转型发展。“我们通过在外地搞研发,在本地搞转化,实现了创新发展。”刘宏运介绍,依托先进地方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去年,汉威集团建设了江苏信诺研发中心,引进了20余人的科研团队,开发出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技术。
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是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方面临的难题。岱岳区大胆探索“人才飞地”柔性引才新模式,主动跨出市域范围,前移引才平台,将传统的“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跨行政区域建设飞地孵化器。“利用人才来源重点城市的资源,有效弥补自身人才招引短板。”岱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岱岳区通过深入企业讲、多种形式建、集中资源帮等多种措施,鼓励辖区内企业在重点人才来源国家(地区)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和市外孵化器。
做优“邻凤筑巢”功能,岱岳区人才部门牵头制定《岱岳区市域外创新创业平台评估认定扶持实施细则(试行)》,通过资金扶持、梯次培育等方式,引导企业以建立分公司、研究中心等形式在高层次人才资源富集城市建设“人才飞地”,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引导企业通过资金支持、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冠名实验室、研究院,确保“引才”工作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岱岳区汉威集团、金兰乳业、盈九新材料等8家企业已开始在市外布局“人才飞地”,已实现成果转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