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市工信局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绩效优先原则,“健全制度抓规范、全面覆盖抓重点、强化分析抓运用”三措并举,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推进建章立制,抓好“规范化”。市工信局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科学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制定《泰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预算绩效主体责任,详细规定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适用范围、管理对象、职责与分工、绩效论证(评估)、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绩效结果运用与监督考核、附则等内容,全面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为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做好制度保障。
明确目标绩效,铺好“垫脚石”。市工信局加强预算编制绩效目标,每年对科室申报的预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加强审核、合理保障,所有项目必须有详细的资金测算,对年中新增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对无具体内容、无详细支出测算的,或支出测算不够细化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完善项目绩效管理责任,财政部门批复下达年度预算时,同步下达绩效目标,预算执行主体具体到科室,实施项目绩效目标责任制。疫情期间,经济增长出现短期阶段性下滑,短期内对制造业、广大中小企业造成较大冲击。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密集出台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更好地服务企业,释放政策红利,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市工信局牵头政策研究攻坚组,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落地率为目标,于2020年4月份建成使用集政策发布、政策宣贯、政策解读、企业诉求、交流互动、办理反馈、信息推送、监督评价、效能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泰安市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注册企业1354家,发布政策800余条,办理企业政策诉求98条,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成效。
抓牢绩效评价,牵好“牛鼻子”。市工信局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在加强预算编制环节的基础上,加强预算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执行结果评价,将财务监督渗透到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总揽全局,在整个预算年度结束后,依据年初确定的整体绩效目标,对全局使用财政资金实现的整体产出和结果开展年度评价,客观反映本局整体绩效水平;全面覆盖,对项目支出开展全面绩效自评,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由办公室牵头,各支出管理科室参加,结合部门单位决算工作,集中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自评;狠抓“牛鼻子”,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在普遍开展项目自评的基础上,选择本局重大支出政策和重点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并逐步扩大重点评价的范围。部门整体绩效自评、项目支出绩效自评、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成为市工信局绩效评价的“三驾马车”,奋力齐驱,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前迈进。
抓好重点监控,念好“紧箍咒”。市工信局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双监控”,跟踪项目进度,确保重点项目任务紧扣时间节点、有序推进。2021年,市委、市政府把5G基站建设任务列入为民要办的10件实事,计划建设5G基站3000处,到年底将完成高速铁路、候车大厅、站台、重点乡镇(街道)驻地的5G信号覆盖,实现泰城、泰山景区、全市重点园区及大型商超的5G信号覆盖优化。市工信局全面做好跟踪监控,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成并开通5G基站2458处,全市累计建设完成5G基站5600余处,我市5G用户体量已达135万,5G用户普及率达25%左右,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强化结果运用,用好“指挥棒”。市工信局充分发挥预算资金作用,年末以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为基础,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自评,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以结果为导向,实现将绩效目标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实现合作共赢,今年4月,市工信局牵头举办了2021首届“泰山产业大集”,同步打造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泰安优势产业集群进行集中展示推介,展会参展企业达269家,“线上+线下”观展人数达54万余人次,集中签约采购项目37个、合作项目7个,合同额分别为90.13亿元、12.95亿元,打造了工业攻坚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发展的有效平台,资金使用取得了理想效果。
下一步,市工信局将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