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守底线造亮点 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报纸
践行“四力” 做新时代的好记者
传达党的声音 做群众的贴心人
讲好泰安故事 记录崭新时代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学法
传达党的声音 做群众的贴心人

赵学法翻看文献。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徐文莉/文 隋翔/图

泰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学法今年已经71岁,至今依旧保留着每日读报、写稿的习惯。在报社工作的24年间,他见证了泰安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和泰安日报社发展的重要过程。

“泰城的变化可太大了。”赵学法回忆,建市初期,泰城常住人口只有20万人,电话只有4位数,两条大街(岱宗大街、灵芝大街),三条马路(龙潭路、青年路、虎山路)……后来,随着东岳大街畅通,其他道路也不断拓宽、打通,城市版图不断变大,发展也越来越快。

作为地方党报,《泰安日报》记录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点滴变化,报社规模在不断扩大,新闻报道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赵学法感叹,报社办公地点从青年路到金山路,再到泰山大街,实现了快速发展;新闻采编从淘汰铅与火,实现激光照排到报纸编辑自动化;印刷从黑白到彩色;传播方式也从纸质媒体延伸到网络,实现了全媒体发展。“新技术突飞猛进,让人眼花缭乱。”赵学法说,报社与泰安人民一起,共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一起深入践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身为记者,一定要学会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知晓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反对什么、拥护什么,跟老百姓交朋友。

1990年,赵学法完成了报道《燃烧的青春——一对好夫妻两个活雷锋的故事》,记录了驻莱芜某部队连长徐家柱和乡下妻子郑昌芬学雷锋做好事的历程。这是赵学法从市妇联得到的线索:村里植树,郑昌芬拉上自家的树苗子去帮忙。老父亲说她是“傻子”,可郑昌芬乐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当“傻子”。在部队,丈夫徐家柱乐善好施,夫妻俩的做法打动了赵学法。他前往部队,跟随徐家柱一起训练、生活,又来到村里采访。只是看着远道而来的记者,郑昌芬不知道怎么表达。赵学法出招,喊来了和她要好的村民,一伙人七嘴八舌地聊起了郑昌芬的故事,一个个细节呼之欲出,一篇充满细节的长篇通讯报道跃然纸上。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影响广泛,市委宣传部等7个部门下发了向夫妻俩学习的号召,郑昌芬被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徐家柱被评为全军“学雷锋标兵”。

“采访时要投身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赵学法教诲青年记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多体现在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上,上班高效完成任务,下班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学习,时间久了,写起稿件自然会思路到哪、文笔到哪,水到渠成。

“文学是我的人生撑杆,帮助我完成了三级跳。从学校教师到公社秘书,再被选拔到肥城市委宣传部,后来又到泰安日报社工作,凭借的正是一篇篇好文章。在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希望青年一代继续努力,写出更精彩的新闻,把报纸办得更好。”赵学法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