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毕凤玲/文 赵文文/图
范曾、侯宝林、姜昆、贾平凹、刘海粟……这是泰安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编辑何树华的人物专访名录。今年76岁的何树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衡水日报》记者,《山东青年》杂志社编辑,肥城市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泰安日报社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三十春秋弹指一挥,三十华载砥砺前行。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何树华做了大量的名人专访,撰写了数百篇重要言论、重大典型报道及新闻业务论文,并精心编辑了一批高质量的通讯报道,出版了《心潮集》《击壤歌》。古人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新闻报道内容之真实与深度,皆有赖于扎实的一线采访与调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人物通讯的秘诀在于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先搜集相关材料,努力去读懂采访对象,找出采访对象的‘软肋’或亮点。”何树华说,做记者要思考的不是给读者什么,而是读者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1985年1月1日,曾肩负着救亡图存使命的《泰山时报》,再践初心、浴火重生,《泰安日报》应运而生,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与伟大的时代同行。作为《泰安日报》创刊的元老之一,何树华感受颇多。他告诉记者:“办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老报人,我一直保持阅读报纸的习惯,关注时事新闻和最新政策动态等,也经常关注着报社的变化,特别是看到年轻记者的不断进步,倍感欣慰。党委机关报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国家利益坚定的捍卫者。它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发挥关键性作用,是任何媒体无法取代的。读报是一种信任,还有一种感情在里面。”何树华表示,从青年路的创业者到一代又一代的泰报人,《泰安日报》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风雨兼程。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上,已经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正朝着党指引的方向接力奔跑。如何办好一张报纸?何树华用8个字概括:守住底线,创造亮点。“加强自身建设,守住政治底线;保持新闻真实性,守住技术底线;减少差错,守住差错底线。”何树华认为,作为党报不但要守住底线,加强专业素养,还要立足当地特色多做文章,打造泰山文化特色品牌,办一张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一眨眼,《泰安日报》已经走过了36年,向每一位新老报人致敬,也希望大家在未来更加努力。”在何树华看来,报纸出版是“一日之功”,但需要全体报人的日日精进,更需要每一分子握指成拳、久久为功。“每次回到报社,望着现代化的传媒大楼,我都会感慨万千,相信报社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泰安进程中将会唱响更动听的旋律。”采访中,何树华对未来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