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丽宁 通讯员 汪运恒
在新泰市莲花山下,有一所名为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的农村学校,这是今年43岁的冉蕾任教了21年的地方。自2000年走进这所背靠大山的学校起,她一路耕耘、一路播种、一路收获,坚守着“站上讲台就是用生命唱歌,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衷,坚持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责任,铭记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神圣使命。
参加工作伊始,冉蕾便接手了学校毕业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在此之前,学校没有专门的历史老师,冉蕾需要从头教起。那时的冉蕾住在学校宿舍里,她克服冬天没有取暖设备的困难,从夜晚备课到凌晨,硬是把课程从头一节节给学生补了过来,最终,这级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秀的历史成绩。“我刚来到学校时,校舍简陋,设施残缺,工作和生活都十分不便,我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求知若渴的眼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心中的迷茫逐渐消失,也尽情享受着为人师表的快乐与幸福。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动摇过。”冉蕾说。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直以来,冉蕾坚信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参加各类学习研修,反复研读名家论著,与大师对话,不断提升理论业务水平,向着做一名优秀的学术型、科研型专家教师而努力。十年磨一剑,教法求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冉蕾积极承担教改实验,逐步探索出“一案三步”课堂教学模式,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她尝试研发校本教材,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使其成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科。在《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十大帝王》《影响中国近现代历程十大事件》两项校本课程编写的基础上,冉蕾还跨学科带领史、地、生3个学科组编写了《有生命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农村学校的特长,让教学活动打破学科界限,使教与学更加接地气、有生命。
在教好学的同时,冉蕾也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农村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参差不齐,留守儿童较多,生活与学习困难重重。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妈妈,冉蕾秉持着“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理念,通过不定期家访和召开家长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每逢周末或假期便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谈心、学习、吃饭,为他们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010年,冉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让她更加感觉到肩上责任之重大。回顾21年来的教学生涯,生活和工作在冉蕾的日历里仿佛没有太明确的界限,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留在了教室里、寝室里、操场上。看着一批批学生圆梦,走出大山,走向五彩缤纷的世界,实现了“成就一名留守儿童,造福一个幸福家庭”的诺言,冉蕾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新时代、新征程,今后我一定不改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做乡村教育的‘燃灯人’,让每一个农村娃的梦都蓓蕾绽放。”冉蕾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