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2日讯(通讯员 李翠平)近期,市生态环境局肥城分局创新推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4321”模式,着力优化审批流程,实现“材料最简、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审批质效,提升为企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力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简审批流程,实施“4”个减化。“减材料”,建设单位仅需提报规范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即可申办环评审批事项。同时,自4月份起,启用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告表篇幅得到大幅度精简“瘦身”,为企业减轻环评编制负担。“减时限”,压缩审批时限,实行限时办结制,环评文件公示无异议后,报告书类项目3日内办结,报告表类项目2日内办结,较法定时限分别压减95%、93%以上,有力推进建设项目快速落地。“减环节”,取消水土保持、行业部门预审等环评审批前置条件,环评审批与其他手续同步办理,同时在环评文件公示、踏勘、修改等环节,并行推进审查、审批,简化办理环节及流程,提升企业事项办理便利度。“减跑动”,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子系统,推进环评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数据“多跑路”,减少企业跑动次数。
多措统筹推进,实行“3”个联动。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联动,充分共享规划环评成果、结论和现状评价数据,简化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联动,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编制内容与排污许可无缝衔接,便于建设单位后续申领排污许可证。环评审批与总量确认联动,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办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确认手续时,提前介入环评预审,实现提前对接、有效联动,统筹压茬推进,服务项目快速落地。
优化审批服务,提升“2”个质效。尽职尽责,提升环评审批质效。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严控环境风险,科学严谨开展环评审批,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倾心倾力,提升为民服务质效。坚守为民服务初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服务经济发展相结合,寓环境管理于服务群众之中,不断优化便民利企举措,急企业和群众之所急、想企业和群众之所想,从细微入手,提供专业、热情、贴心服务,增强企业和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助推绿色发展,聚焦“1”个目标。即以全心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一门一窗一网一次”一站式服务,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为企业服好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服务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