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皓若 特约记者 李庆林
岱岳区道朗镇二起楼村村子不大,却散落着12口水井,最深的一口水井近630米深。近日,记者见到该村党支部书记肖安的时候,他正在新修建的蓄水池边检查。拧开水闸,潺潺的井水从蓄水池顺着管道倾泻而出,形成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顺着肖安手指的方向往上走,就到了该村近期打通的第十二口水井。
“沙子山,山多高水多高。我们这是石头山,出水困难。”肖安说,今年政府帮忙打的这第十二口水井,彻底解决了300余名村民的用水问题。
因位置偏远且处在山区,在村民眼里,吃水难是与生俱来的,祖祖辈辈都是如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饮水几乎全靠山泉、降雨。到了旱季,连续十几天的“握脖旱”不仅影响庄稼,连人吃水都是个问题。
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囤水”活动开始了。去村南水池里挑水的村民开始只有一两家,几天后,大半个村子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大多情况下,水并不够。于是,村民挑水的时间从早上的五六点提前到了夜里一两点。
从哪一年开始打井,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了。约是20世纪80年代,村里打了第一口水井,接着有了后面的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水井越打越多,深度越来越深,但是要么水量少,要么水质差,都没办法满足饮水需求。
吃水难,水难吃,日子久了就成了习惯。“每家每户都有水池,各家的劳力用三轮车装上四五个水桶,去外村拉水。”86岁的老人刘绪昌回忆。
直到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村里建起了水质净化站,供水管道也铺设到村民家中。“水量有限,井水一天抽30分钟就见底了。”肖安说,每天一早一晚,定时放水。
定时放水总归还是不便。今年,村“两委”邀请本土专家陈文柱到村里勘测,盘算着再打一口井。陈文柱跑遍了周边的山头,了解山体断层、破碎带,凭经验将井口位置选在肖家岭东500米的小山口处。村集体力量不够,道朗镇政府筹措资金35万元,为村里提供支持。
8天,钻了380米,一滴水没出。陈文柱心里有点慌了,难道这第十二口井还是白费功夫?肖安心理压力更大,打不出水如何向村民交代?
再打!陈文柱不信打不破这个“魔咒”。
又下去20米,终于有水渗出。再下去20米,一股股清冽的井水从机井里翻滚喷涌。肖安来不及挽起湿漉漉的裤腿,捧起打上来的井水猛喝了一口,“水质不错,有戏。”
“这口井水量很充足,每小时能持续出水30立方米左右,等过几天高位储水池配套设施建好后,村民就能24小时用上放心水。”肖安难掩兴奋。
一瓢一饮,皆是民生。“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一口井虽然不大,但能为群众解决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道朗镇薛峪管区党总支书记马新表示。
“看看这水多干净。”看着这第十二口村井,肖安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