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慢性疾病稳定期 可接种新冠疫苗
出租车许可用上“AI智能审批”
筑牢校园防控线 全力备战开学季
全力以赴保供气 守护蓝天惠民生
加强残疾预防 促进全民健康
别让App接力上演网贷乱象
志愿者捡到车钥匙 爱心接力寻失主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8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App接力上演网贷乱象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近年来,从外卖、打车、导航到办公软件,不少手机App上线了借贷业务。用户只要打开这些App,无论是开屏画面,还是支付页面、功能列表等,都能看到“分期”“借钱”等字眼。(新京报)

互联网借贷满天飞暗藏风险

不得不说,现在各种App借贷充斥了人们的手机屏幕。“只需身份认证,极速审核。”“放款快,3分钟到账。”“最高可借20万元。”“借1000元每天最低只需0.2元。”首页展示、反复推送、定时投放已是常规套路,有的App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投放,有的附上“生动案例”,试图引起“共情”,这些操作手法与此前P2P网贷乱象有些相似。

“轻松借钱”背后暗藏多重风险。首先,部分App中的借贷功能以低息为噱头吸引用户,但实际年化利率高得吓人。其次,容易诱导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过度借贷”,导致用户“以贷养贷”,甚至酿成种种悲剧。

此外,借贷功能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国家网信办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报中指出,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其中半数以上的App具备金融功能,这些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

手机App为何钟情于放贷?

为什么这些App不好好做主业,却对当“债主”情有独钟呢?究其原因,离不开“利益”二字。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不少头部App已手握大量用户资源,到了流量变现的时候,而借贷业务标准化程度高,收益可观。再加上之前P2P网贷机构退出,也让一些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于是争相涌入,渴望分一杯羹。

实际上,近10年来,互联网平台金融迅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科技力量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益互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金融活动是有风险的。当下,不少互联网平台并不具备从事借贷业务的资质,他们多是采取“导流”、助贷等方式,与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完成借贷业务,再加上其在金融领域的业务经验有限,因而潜藏较大隐患。

收紧互联网借贷的“紧箍咒”

首先,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对手机App开设借贷功能现象的监管,特别是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要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平台的指导,在对用户的申请审核、贷款用途和流向的监管上更加严格。再次,行业监管部门要定期在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养更多人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意识。最后,各类互联网平台要加快整改力度,依法获取用户信息,规范推介借贷业务,尤其是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营销宣传。“科技向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平衡好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把该做的做好、该管的管住,只有这样,互联网行业才能长远发展。

借贷有风险,花钱需谨慎。作为广大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也要有意识地多学习掌握一些金融消费知识,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看清信贷产品的相关条款,不要总想着“薅羊毛”,被所谓的“免息”“零利息”所诱惑。当然,保护好个人信息也很重要。

热动:

人民网:整治手机App借贷乱象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网:互联网的尽头不应该是“借贷”。

凤凰网:警惕App借款重蹈P2P网贷覆辙。

红网:对App借贷监管亟待加强。

网友“小红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借钱花一时爽,小心还款愁断肠。

网友“陌上花开”:政策推动之下,市场各方应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共同营造健康、理性的消费信贷环境。比如,搭好市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帮助平台机构充分掌握借贷者的整体负债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