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孙文志
8月23日,泰安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2号变压器智慧化改造完成,一次送电成功。该变电站改造升级将更好地满足泰山区域用电负荷高速增长需求,使电网布局更趋合理,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均大幅提高。
39年,历经5次改扩建
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泰山名胜区,海拔约827米,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变电站,也是泰山景区唯一电源点。此处变电站担负着泰山景区索道、电视台信号转播站、气象站等重要用户的供电任务。
1982年5月,10千伏中天门开关站建成投运,1983年8月,改造为35千伏变电站,有10千伏出线4条。1994年7月,容量升级为3150千伏安,有10千伏出线6条。1997年,该站再次进行了改造扩建,增加1台3150千伏安变压器。
禹继亭于1988年11月20日开始担任中天门变电站的值班员。最初,那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没有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提,遇到大雪或者结冰,要等雪化了才能出门打水。站内前后不足50米,没人说话,禹继亭只能守着无言的机器,听着呼啸的山风,用心中的责任战胜恐惧与寂寞。
1989年的春节令禹继亭难以忘怀,当时他在变电站值班,漫天飘雪,道路被堵,变电站只备有3天的食物。禹继亭往山下打电话,发现线路不通了,来到盘山公路,大雪已经封山。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禹继亭开始控制饮食,为确保电力设备不出问题,他看护得更加认真仔细。靠着3天的食物和一股子韧劲,他硬是挺过了8天的值守。第8天晚上,禹继亭等来了救援人员,两个汉子抱在一起,热泪横流。
一代代泰电人忘我的付出,换来了泰山上的灯火通明。在禹继亭之后,宋绍峰、王希典等一代代电力人用心守护着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的运行。随着一次设备的无油化改造、二次设备的微机化改造,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应用,站内布局更加合理,供电可靠度大幅提高。1999年,中天门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
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三伏天酣战
今年,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智慧化改造最主要的部分、最难啃的工作大多集中在7月和8月进行,正值三伏天,施工人员顶着35摄氏度的高温开展35千伏主变本体、控缆、网线及对时线等设备敷设等工作。
由于该站处于泰山深处,环境潮湿、吃住行不便,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影响。可时间不等人,施工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吃住在施工现场,以泰山“挑山工”的拼搏姿态和踏实干劲,克服多重困难,加班加点,连续奋战,保证了工程进度。
施工过程中,大雨、高温天气持续考验着现场施工人员,他们想尽办法加快进度。“记不清这是第几个加班的夜晚了,只要能够如期送电,辛苦一点也没啥。”负责现场电熔线安装的李军说。作为一名老党员,52岁的李军已经有30年党龄了,他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敬业担当精神屡获点赞。
张红娟作为施工现场的唯一一名女同志,用细心、耐心、用心赢得了大家的敬佩。她干起活来一丝不苟,确保每一条线的连接精准无误,对现场设备如数家珍。收工会上,张红娟同其他施工人员一起总结当日施工内容,将完成情况汇报给现场负责人。张红娟说,自己以前也很爱美,但长期的工地生活让她与裙子、高跟鞋彻底“绝缘”,安全帽、绝缘鞋成为“标配”。
施工人员凭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电力铁军精神,使得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整体改造工程如期完工。
智慧变电站
点亮文化旅游产业
作为泰山景区唯一电源点,此次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改造以设备更安全、运检更高效、管理更精益为目标,贯彻“一体设计、数字传输、标准接口、远方控制、智能联动、方便运维”等设计理念,落实“防火耐爆、免(少)维护、标准设备”等设备选型要求,实现了“倒闸操作一键顺控、站内设备自动巡检、人员行为智能管控、主辅设备智能联动、设备异常主动预警、故障跳闸智能决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智能应用。
智慧化改造后,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可以实现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传统人工作业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有力支撑了集控站建设和设备主人制的落实,有效推动了变电运维管理模式变革,成为智慧变电站建设的样板工程。
35千伏中天门变电站为泰山旅游业提供了更有力的电力支撑,也必将为往来泰山的天下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公司还依托泰山建成了泰山主景区“获得电力”示范区,极大提升了辖区客户办电的便利性、满意度和获得感。